日本企業(yè)丑聞頻發(fā) 企業(yè)人事制度是禍首

日本企業(yè)丑聞頻發(fā) 企業(yè)人事制度是禍首

據(jù)外媒報道,近期爆發(fā)的一些列的安全丑聞使日本汽車行業(yè)面臨重新審視。由于日本國內汽車市場不景氣以及韓國和中國車企帶來的競爭壓力,日本車企利潤被擠壓的很嚴重。許多日本企業(yè)為減少成本,開始雇傭短期合同工、臨時工或者兼職人員取代正式員工。上述情況造成安全丑聞在日本核心的汽車制造業(yè)頻發(fā)。

擁有正式合同的熟練工和全職員工的更換相對較復雜,并且日本自二戰(zhàn)以后,實行以資歷來評定工資標準。上述現(xiàn)象增加了企業(yè)的負擔,于是很多公司轉而雇傭短期合同,臨時工或者兼職人員,以取代長期合同甚至終身制合同的正式員工。關西大學(Kansai University)名譽教授Koji Morioka表示,啟用非正式員工短期可以減少成本。但問題是他們技術不熟練,因而降低了產品質量標準,增加了違法行為和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過多的使用臨時員工以及有經驗、熟練的正式員工的不斷地流失,使產品質量遭遇的風險越來越大。非正式員工的占比自1990年的20%增至2016年的37.5%,有些工廠的占比更高。兩者的薪酬差距明顯。2016年,正式公月均工資為321,700日元(2830美元),而非正式工的月均工資為211,800日元。

東京上智大學教授Parissa Haghirian表示,日本公司在質量安全等領域沒有培養(yǎng)出有經驗、操作熟練的工人,以致質量安全問題頻發(fā)。況且,如今質量審查標準愈發(fā)嚴格,一旦失誤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人事制度確實是一個大問題。過去的人事制度是直接從大學招聘員工,對他們進行培訓,然后在部門之間輪崗。

反思

Haghirian 表示,日本汽車行業(yè)勞動力資源短缺已達25年來的歷史新高,一些公司亟需專家但是公司內部又培養(yǎng)不出來。熟練工人日趨匱乏。我預測那些技術專家會越來越少,從而使公司遭遇困境。因為工廠通常是靠這些技術專家來帶動周圍的員工一起運轉。

據(jù)知情人透露,一些日本汽車制造商持這種態(tài)度,只要工廠運行良好,質量控制和檢測可以作為次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沒有安排技術最嫻熟的人員做質檢。有些企業(yè)的質量問題由來已久,有些甚至長達幾十年。拒絕為員工提供終身制合同降低了員工的忠誠度,他們更愿意考慮自身的利益而非公司的利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制定了公司治理改革方案,核心是通過增加外部聘請董事的數(shù)量等措施以提高企業(yè)透明度。但專家們對這項舉措提出了質疑。一名鋁行業(yè)的高管表示,即使有再多的外部董事,如果工廠內部有欺詐行為,他們也無從知道。企業(yè)高管根本不清楚工廠內部發(fā)生的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保時捷日本(Porsche Japan)總裁Toshiyuki Shimegi表示,企業(yè)高管們疏于管理工廠操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11-01
日本企業(yè)丑聞頻發(fā) 企業(yè)人事制度是禍首
日本公司在質量安全等領域沒有培養(yǎng)出有經驗、操作熟練的工人,以致質量安全問題頻發(fā)。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