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鈴木退華背后 中國品牌淘汰賽悄然拉幕

新浪汽車訊

9月4日,長安汽車的一紙公告,意味著長安鈴木收購疑云終于塵埃落定,而這似乎也反映出中國汽車市場的車企淘汰賽,已然進入高潮。

隨著鈴木昌河的戀情告吹,從數(shù)據(jù)上看,鈴木退出中國似乎也是無奈之舉。2017年,長安鈴木售出86153輛,在所有汽車廠商中排名第53位。

邁入2018年,數(shù)據(jù)表現(xiàn)仍不見好轉,其1-5月累計銷量僅為2.1萬輛,預計年度預計不過5萬,這與高峰時期相比,腰斬超過400%。

實際上,長安鈴木銷量高峰出現(xiàn)在2011年,其在當年實現(xiàn)了22萬銷量。2014年之前,鈴木還是在中國銷量排名第4的日本車企,僅次于豐田、本田、日產三強,但如今的數(shù)據(jù)驟降,似乎意味著這家曾經的微車霸主,已經步入了“死亡倒計時”。

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增長進入平緩期,優(yōu)勝略汰已成為品牌競爭的不二法則。

除去鈴木、菲亞特以及早已黯然離場的歐寶和西雅特等等,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早已開始運轉,而隨著汽車四化的變革當下,以及更多新競爭者入局,汽車品牌的黯然離場或才剛剛啟幕。

市場預判有失偏頗

實際上,長安鈴木銷售數(shù)據(jù)的低迷,與市場錯位不無關系。

作為日系車最早合資車企之一,旗下曾開發(fā)出天語、維特拉、奧拓和雨燕等多個爆款車型,其中奧拓堪稱微型車的彼時霸主,也是得益于當時的市場紅利,長安鈴木認準深耕小型車市場。

但從中國汽車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小型車在華一直處于萎縮狀態(tài)。特別是2004年之后,需求下滑的苗頭已經十分明顯。2004年,小排量的微型及小型車市場份額達18.6%,而至2006年,這一份額已經下滑到8.57%。也因如此,長安鈴木市場紅利戛然而止,一路下滑。

也是基于在華市場的需求更替,例如長城、廣汽等車企均在產品上推出更多“大”車型,由此在今時行業(yè)牢牢占據(jù)市場前列。但長安鈴木仍在等待小型車的下個“春天”,譬如今年4月份的北京國際車展開幕當天,某長安鈴木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家對于環(huán)境保護的日益嚴格,長安鈴木擅長的小型車領域遲早會成為市場競爭的優(yōu)勢?!?/p>

盡管在燃油車方面越來越力不從心,但長安鈴木仿佛也并沒有要“換道超車”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動化趨勢的日益演變,微型車被視為最適合電動化發(fā)展的領域,然而到目前為止,產品方面的布局依然以“精品小車”為主的長安鈴木,依然沒有公開表示要進軍新能源領域。

在國家的“雙積分”政策的影響下,盡管整體微型車市場萎縮,但在該細分領域,A00級電動車銷售數(shù)據(jù)仍呈現(xiàn)飄紅態(tài)勢。目前,電動汽車占比A00級新車超過86%,尤其是北汽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都是通過微型電動汽車快速崛起,但鈴木在這方面布局甚少,自然難以保持市場地位。

然而,隨著四化趨勢變革的進一步深化,諸多車企也均在全領域展開布局,以期實現(xiàn)對汽車市場的趨勢掌控,例如長安在收購長安鈴木之前,早以展開“香格里拉”“北斗天樞”等計劃,其總裁朱華榮也放言將砍掉落后產能、并將不符合品牌高端發(fā)力的車型一并優(yōu)化,這樣“壯士斷腕”般的舉措,也表現(xiàn)出其對市場預判的一定期許,長安鈴木未來在其旗下如何運維,我們也將期待著更多答案。

產品布局過于單一

然而,除去對于市場預判的偏頗,SUV熱度的降溫,也將讓諸多深耕該市場、且尚未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品牌倍感壓力。

過去幾年為自主品牌帶來紅利的SUV細分市場,風頭開始減弱。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市場延續(xù)了去年以來的微增長,SUV市場增速跌至個位數(shù),6月更是出現(xiàn)了近年來首次負增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SUV領域趨于飽和,但產品熱銷分布上看,正趨于兩極分化。

以今年6月為例,銷量前15位的自主品牌SUV車型中,有14款車型來自吉利(包括領克)、長城、上汽(包含上汽乘用車、寶駿)和長安。另一款則是廣汽傳祺GS4。

不難理解的是,這樣的趨勢,也意味著處于市場邊緣化的品牌也正變得更多。例如今年7月份,東南汽車銷量僅3829輛,同比下滑62.68%;北汽幻速銷量6033輛,同比下滑60.52%。倘若尚無核心爆款產品的推出,這樣的境遇岌岌可危。

對多數(shù)自主品牌而言,SUV是市場和營利支柱,但隨著悅達起亞等諸多合資車企的進一步下探,顯然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窗口也所剩無多。由此,以吉利、長安為代表的諸多自主品牌,也在轎車領域提前卡位,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長明

不久前的泰達論壇,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也表示,自主品牌內部陣營,隨著SUV市場趨于飽和、消費熱度的不斷下降,未來決定競爭力梯度的是轎車。

無疑,可以預見的是,自主品牌的格局之爭將隨時發(fā)生變化,而只有抓住機遇才能更進一步。與此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淘汰賽,即便身處第一梯隊,也不能掉以輕心。而第三梯隊的企業(yè)中,務須找到產品的核心競爭,并對趨勢務必有所加碼,否則有被市場全面拋棄的危險。

(責編:Aut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9-06
深度|鈴木退華背后 中國品牌淘汰賽悄然拉幕
長安汽車的一紙公告,意味著長安鈴木收購疑云終于塵埃落定,而這似乎也反映出中國汽車市場的車企淘汰賽,已然進入高潮。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