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一汽豐田宣布,在中國市場完成累積產銷500萬輛的基礎上,啟動新一輪品牌建設。“此前,一汽豐田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產品上,但我們有很多關于營銷、服務等綜合品牌打造的想法。”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總經理姜君向記者表示。
《每 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一汽豐田選擇在市場大環(huán)境并不給力的情況下,高調提升品牌力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雖然以皇冠為代表的高端車型的銷售比例正 在提升,但是在未來該類別車型的競爭中,品牌愈發(fā)重要;二是,一汽豐田下一輪產品爆發(fā)期將從2018年開始,在此前完成品牌提升、網絡建設等準備工作十分 重要。
一汽豐田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一汽豐田注重品牌建設、提升體系能力,為2020年進入“百萬輛俱樂部”打好基礎。
“100萬輛是一個挑戰(zhàn),不少企業(yè)在沖擊的過程中遭遇了挑戰(zhàn),比如最近被經銷商‘逼宮’的長安福特。”一位汽車行業(yè)分析人士表示,因此,在挑戰(zhàn)該目標前,做好品牌、渠道等體系能力建設尤為重要,這也是一汽豐田強化品牌的初衷。
皇冠目標月銷量超3千輛
在 汽車行業(yè)內,一汽豐田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公司,在乘用車企業(yè)中幾乎擁有最完備的產品線,因此一汽豐田明確一個品牌目標受眾也并非易事。2016年開始,一汽 豐田開始打造“高舉低打”品牌形象。“高舉”是指打造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一汽豐田在消費者和經銷商中的好感度;“低打”是指品牌、營銷跟上目前用戶年輕 化、渠道鄉(xiāng)鎮(zhèn)化的趨勢。
談及一汽豐田的品牌形象,勢必要提到皇冠車型。一直以來,皇冠是一汽豐田品牌形象的代表。全新皇冠2015年上市后,調整了產品定位和價格體系,反饋較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5年,皇冠累計銷量3.57萬輛,同比增長137%。
今年前兩月,皇冠銷量3188輛,在一汽豐田銷量中的占比為3.55%。“全新皇冠作為一汽豐田全面年輕化的重要旗艦戰(zhàn)略車型,秉承著挑戰(zhàn)革新的研發(fā)理念。”一汽豐田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通過體育營銷等方式,皇冠銷量將穩(wěn)步提升。
一汽豐田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此前,皇冠是在拉升一汽豐田的品牌形象,接下來通過一汽豐田整體品牌打造,產品和品牌間將形成相輔相成的支撐作用。根據目前皇冠的市場表現,今年,皇冠月銷量在3000輛以上,難度并不大。
2020年進軍百萬俱樂部
實際上,2016年,一汽豐田的銷售壓力并不明顯。在2015年完成銷售61.78萬輛后,一汽豐田今年的銷售預期僅為62萬輛,與去年幾乎持平。之所以強化品牌,“原因之一就是為一汽豐田未來五年戰(zhàn)略做準備。”姜君表示。
按 照規(guī)劃,一汽豐田把2015、2016、2017年的三年中期規(guī)劃,定位為內部構造改革期。在經過2015年“恢復體力”和2016年“鞏固基盤” 后,2017年將重建“具有行業(yè)領軍能力”的銷售體制,向“進攻型銷售”轉變,同時推動“大膽的變革”。此后進入銷量快速提升期,并在2020年完成年銷 售100萬輛。
2018年,豐田全新產品架構TNGA將落戶一汽豐田,同時導入全新產 品體系。姜君表示,“豐田全新全球化架構,不同于以往的產品研發(fā)和生產方式,通過最大化的研發(fā)投入初期,可節(jié)省20% ~30%的成本,零件通用率可達到80%。一汽豐田TNGA平臺投產后,未來有望在新能源領域推出更多車型,豐富產品矩陣。”
目前,一汽豐田有11款國產車,銷量擔當卡羅拉即將增加全新動力總成,其他多款車型將換代。而就中長期發(fā)展來看,其國產雙擎技術將會在主力走量車型上廣泛搭載,小排量渦輪增壓也會增強小型車產品線。插電式混合動力和一汽豐田自主研發(fā)的電動車型也將面世。
在此基礎上,2018年開始,一汽豐田將進入“飛躍期“,到2020年,其計劃導入的15款車型都將進一步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再加上全國4S店布局達到700家以上,力爭實現年銷售100萬臺的戰(zhàn)略目標。
- 潘展樂成為比亞迪第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仰望U7車主
- 比亞迪第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潘展樂成為仰望U7形象大使
- TüV萊茵InnoHub啟幕:“科技+體驗”定義未來出行與生活方式新范式
- 極氪回應"金箍棒"商標注冊 希望大家多關注安全
- 比亞迪三款車型亮相2025古德伍德速度節(jié) 展現中國汽車品牌科技力量
- 鴻蒙智行大動作:享界S9T官圖曝光,首款旅行車來了
- 智能泊車新標桿!秦L這三大停車體驗,將“秦”緒價值拉滿
- 比亞迪承諾為智能泊車安全兜底后,秦L率先OTA引領泊車安心時代
- 比亞迪承諾兜底! 秦L引領智能泊車進入“安心”時代
- 極氪7X榮獲Euro NCAP五星認證,2025全球中型SUV總分第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