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xié)預測,2016年國內汽車銷量預計增長約6%至2604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預計增長7.8%至2276萬輛。
展望2016年,國內車市仍然有不少有利因素,包括:汽車“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推動剛性需求、1.6升購置稅減半和新能源車相關推廣等政策推動刺激需求、區(qū)域市場有望進一步釋放增長潛力、SUV增長趨勢延續(xù)、公路建設及城建化的推進支持商用車的發(fā)展。
其 中,SUV的快速增長有望得到延續(xù),并在未來幾年對國內車市起到穩(wěn)定器的作用。在發(fā)達國家的成熟乘用車市場上,SUV車型占整個乘用車銷量的比重在35% 左右,而目前中國市場SUV車型的占比僅有28%,預計到2018年中國市場SUV車型的占比才能達到35%。考慮到中國市場對SUV車型的定義十分寬 泛,預計國內乘用車市場SUV的占比將接近40%,時間點預計會在2020年。
SUV占到2015年新車型的一半,預計2016年 以及未來幾年各大車企將繼續(xù)加大對SUV市場的布局。以長安汽車為例,公司品牌公關部部長楊大勇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長安汽車 SUV的銷量預計將達到140萬輛,如果每款SUV車型達到20萬以上的銷量,預計能容納5-7款SUV車型。目前長安汽車有CS35和CS75兩款在售 SUV車型,CS15已經于去年年底在廣州車展亮相,未來還將推出CS95、CS55,繼續(xù)加大對SUV市場的布局,建立從微型到全尺寸的SUV全譜系布 局。
同時,2016年的國內車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中汽協(xié)認為,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二手車流通政策、城市限購、3000元節(jié)能惠民補貼在2015年結束、進出口市場需求繼續(xù)下降等因素,將對2016年的國內車市構成不利影響。
特 別是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的頑疾,將是2016年以及未來幾年懸在國內車市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與國內車市2015年2459.76萬輛的銷量相 比,業(yè)內預計,2015年中國汽車行業(yè)的產能達到4000萬輛,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據來自國際咨詢公司IHSAutomotive的分析數據顯示,中國 汽車行業(yè)2010年整體產能利用率尚有91%,但預計到2015年將降至68%,低于70%的產能利用率“紅燈值”。
新世紀初,國 內車市曾經歷“黃金十年”,特別是2009年,在汽車購置稅減半和汽車下鄉(xiāng)政策的推動下,國內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同比大增46.15%,并一躍成 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在此背景下,各大車企紛紛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據加拿大溫莎大學汽車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主流汽車制造商投資報告》,2012年 全球60%的整車產能新建投資流向中國。從確定投資建廠到工廠投入運行通常需要3年周期,2012年的產能規(guī)劃將在2015年集中爆發(fā)。
而 2015年中國車市卻急轉直下,如果不是2015年9月底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出臺,國內車市2015年全年負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不少業(yè)內人士指出,雖然購 置稅減免將國內車市一時拉回到了正增長的軌道,但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不足的隱憂仍然很大。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指出,1.6升及以下車型購置稅減半的刺激 政策帶來的增長在未來是要還的,一旦該政策今年底終止,刺激的不良后果就會在2017年顯現。
- 哪吒汽車母公司陷破產審查風波:新能源賽道激戰(zhàn)下的生存挑戰(zhàn)
- 廣汽零部件子公司訴哪吒汽車合同糾紛案開庭在即,新能源供應鏈博弈再升級
- 小米SU7 Ultra風波持續(xù)發(fā)酵:數百車主要求退車,品牌面臨嚴峻考驗
- 奇瑞高管評吉利新車:“爛車” 鑒定完畢?行業(yè)言論風波引關注
- 透視全球車企財報:為何中國車企活得更穩(wěn)?
- 特斯拉預制式超級充電站技術“出?!?,加速全球充電網絡布局
- 比亞迪見證海獅07EV車主趙心童奪冠,全球銷冠品牌再添星光
- 文遠知行與Uber深化合作,加速Robotaxi全球化布局
- 保時捷在華銷量遭遇“滑鐵盧”:2025年Q1交付量不足萬輛,同比暴跌42%
- 2025比亞迪美洲商務大會在浙江嵊州舉辦 20多國嘉賓點贊比亞迪科技實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