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投資沒有達到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無論是在管理、還是技術層面, 事故車維修廠還沒有準備好市場所需的經營水平。多店經營在技術與管理上達到一致性的難度,遠比整合者認識到的難很多。"
| 專欄作者
Karen Fierst女士,美國事故車維修領域的知名人士,曾任職于美國汽車零部件認證協會(CAPA)。Karen女士自1998年成立KerenOr Consultants公司以來,為美國及其他海外客戶提供了廣泛的汽車后市場咨詢服務,為客戶建立行業(yè)關系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幫助。目前,她擔任美國車 身理事會(NABC)理事,是美國汽車服務協會(ASA)、美國汽車后市場行業(yè)協會(AAIA)、美國事故車維修專家學會(SCRS)、行業(yè)婦女組織 (WIN)的成員,也是美國事故車行業(yè)會議(CIC)的聯席會委員。
聰明的企業(yè)主意識到商業(yè)環(huán)境正在改變,很多非汽車領域的企業(yè)正在進行兼并重組。計算機的出現、保險公司已有的 DRP項目、各自為政的行業(yè)現狀、維修廠產能過剩等為投資、兼并與重組提供了獨特的機會。早期整合者創(chuàng)辦的“標準事故車中心”, 為了擺脫企業(yè)運營的無效性,在開發(fā)新業(yè)務模式時開始與保險公司通力合作。一些維修廠希望與其他維修廠合作共事,成為保險公司的優(yōu)選供應商,于是開始在當地 購買維修廠。
據“標準事故車中心”原始創(chuàng)立者之一、現美國FIX Auto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Erick Bickett先生介紹,該事故車中心成立于20世紀 90年代初。隨著創(chuàng)建大型、多店式事故車維修企業(yè)構想的出現,在 1996年開始進行收購與整合。創(chuàng)始者們希望事故車行業(yè)能出現與其他正在或者已經整合的零售業(yè)相類似的商業(yè)模式。他們最初的商業(yè)計劃是通過購買現有維修廠 實現進一步發(fā)展,并認為市場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圖2所示為1980-2013年美國事故車維修的市場規(guī)模變化,這里所體現的維修廠數量包括獨立維修店與 經銷商運營店。對比一組數據,在維修市場中,2006年每店平均銷售量為66.6萬美元,2013年每店平均銷售量為90.1163萬美元。
一段時間過后,那些維修廠在商業(yè)融資及實施轉變的過程中認識到,他們需要被證明已經成功的專業(yè)管理模式來幫助 他們成長。因此,他們雇傭了專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為了購買更多維修廠,他們需要更多資本投資,于是他們求助于私募股權投資者。私募股權投資者對投資回報有 一個期望值,而這些維修廠的整合者們也認為能夠達到這樣的期望值。
他們希望,通過向保險公司提供“多店經營、單點聯絡”的概念;購買維修廠、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的經營模式; 同時各門店保證統一、高品質維修質量,可以吸引保險公司幫助他們推動業(yè)務發(fā)展。多店式經營的統一性將使保險公司了解了:多店網狀式經營帶來的益處,同時通 過消除或減少與維修廠的矛盾沖突,保險公司最終將與維修廠建立并發(fā)展成可信賴的合作關系。
投資者最后找到了多店連鎖的經營者,他們關注的共同點是,像“標準事故車中心”以及“M2”那樣,建成區(qū)域性、多店式經營的事故車維修連鎖企業(yè)。M2與“標準事故車中心”一樣,是一家經過整合的事故車維修連鎖企業(yè),這兩家均成立于美國加州。
整合兼并的時代已經開始。重要的是,整合者們將事故車維修店的腳步邁向更遠。一些老牌維修店主決定賣掉原有的 維修廠,加入新成立的整合者隊伍中。他們認為,在與整合者的競爭中,與其將一生工作所得進行無回報的投資,還不如加入整合隊伍獲取一部分應得的收益。幾年 過去了,整合者與他們的私募股權合作者通過深入合作,不斷成長而強大。
在2001年,行業(yè)資深人士、美國Auto Claims Help公司的擁有者—Charlie Baron先生為美國《車身維修店商業(yè)雜志》撰文寫道:“據美國《有限公司》雜志統計,‘標準事故車中心’在美國發(fā)展最快的公司中排名第九位。它不止吸引 了大家的注意力,更吸引了資金。2000年,該中心從2家私人風險投資集團獲得2 000 萬美元投資,為公司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力量。2001年秋,另一家由幾個保險公司組成的投資集團又為其注資4 000萬美元。”
很多獨立事故車維修店主,他們并不想賣掉自己的修理店, 成為正在興起的、多店式維修網絡的參與者,他們想要觀望多店經營企業(yè)在市場多變情況下的持續(xù)競爭能力。
在第一輪兼并整合中,私募股權投資者及整合者們所期待的結果并未發(fā)生。美國Fix Auto的Bickett先生對此解釋說,無論是不是以私募股權的方式投資,保險公司都沒有入股事故車維修店的概念。對于保險公司來講,衡量維修廠業(yè)績的 技術還沒有完全開發(fā)出來,他們尚不信任那些維修廠的經營。由于缺少保險公司的支持,多店網絡化經營則陷入了不理想的境地。保險公司的支持對維修廠來說非常 重要,維修廠需要通過增加維修總量才能獲得規(guī)模經濟儲值并達到預期收益。Bickett先生非常熟悉并理解事故車維修行業(yè),對事故車行業(yè)按照投資者期望及 要求快速發(fā)展的狀況表示不安。于是,他選擇離開了“標準事故車中心”。
另一個挑戰(zhàn)是,早期整合者不能為維修廠持續(xù)提供維修業(yè)務。這方面的欠缺,再加上保險公司不支持的懷疑態(tài)度,最 終導致整合者們無法達到他們的盈利預期。對投資者而言,沒有達到目標他們就會選擇退出市場。在我采訪到的一些行業(yè)專家看來,第一輪投資沒有達到預期的主要 原因之一是:
無論是在管理、還是技術層面, 事故車維修廠還沒有準備好市場所需的經營水平。多店經營在技術與管理上達到一致性的難度,遠比整合者認識到的難很多。
在問到第一輪整合失敗的原因時,美國Supplement公司(美國汽車行業(yè)金融咨詢公司,網址supp- co.com)主管Brad Mewes 先生對我說,“第一輪整合并沒有失敗,只是一些整合者沒有成功實施他們的商業(yè)計劃而已。然而,過去的經驗可以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參考。目前,有3家非常成功 的多店式經營的事故車維修企業(yè),成為第一輪整合投資的受益者,如今他們的業(yè)務也非常興旺發(fā)達。這其中包括:本文之前提到的標準事故車中心(網 址:http:// calibercollision.com/ )、美國汽車車身與玻璃維修企業(yè)—ABRA (網址:http://www.abraauto.com)以及博伊德集團 Boyd Group在美國經營的Gerbera事故車維修企業(yè)(網址:http://www.boydgroup. com/Home.asp.)。Boyd Group是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也是北美唯一一家公開交易的多店連鎖經營的事故車維修企業(yè)。”
FOCUS投資銀行執(zhí)行董事、“標準事故車中心”創(chuàng)立者之一David Roberts先生,在總結第一輪投資、兼并與重組時這樣說道:“每個行業(yè)經歷的瘦身都是從整合、兼并開始的。事故車維修行業(yè)發(fā)生變革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維修廠與保險公司的關系還是對立的。
然而,讓維修廠合并在一個品牌下,集體向保險公司推廣,以獲得更多維修量、更好的價格,并非一件簡單的事。即 使維修廠的經營參與者擁有共同的所有權,但也很難保證他們意見一致,與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系花費的時間,遠比預期長。而當時也沒有有效的方法來衡量維修廠 的效益產出,20年前維修廠并沒有用KPI(關鍵性能指標)指數衡量業(yè)績,而現在的維修廠時刻都在用KPI衡量其績效。”
投資、兼并與重組的第二次浪潮
曾經有幾年,美國事故車行業(yè)投資、兼并與重組的熱潮逐漸降溫并放緩,但當時事故車維修行業(yè)的產能仍然過剩,店 鋪過多但工作量少,不足以支撐所有維修店的運營。維修店的成本增加、技術及培訓需要投資、車輛嚴重受損導致更多車輛報廢、可修復車輛數量下降導致收益縮 水,再加上維修店店主老齡化、尚沒有成形的退出計劃、缺少市場推廣等,最終導致一些店鋪停工歇業(yè)。
與此同時,過去被稱為“兼并者”的多店連鎖經營者們 (MSO),并沒有急于拓展維修連鎖店的數量,他們決定自己承擔責任改善公司內部運營,著手開發(fā)企業(yè)內部“標準運營序”(SOPs)。這個標準程序概括了 維修店如何運轉與經營的方法,兼并者將標準運營程序推廣到各區(qū)域運營店鋪,并在培訓、設備、精簡運營等方面投入資金,以期得到更佳的維修周期。同時,他們 也加強與保險公司DRP項目合作,有些經營者們甚至參與了20個不同保險公司的DRP項目。
隨著時間的推移,保險公司要求維修廠不斷提高業(yè)績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例如維修廠在客戶服務、維修費用、修復 周期、配件的選擇(例如后市場部件、循環(huán)用部件、再制造件)等方面的做法和行為已經可以衡量,而保險公司也正是用這些來評估并衡量維修廠的效益,并稱之為 KPI。
但是,當保險公司引入KPI體系時,維修廠最初并不太接受。問題在于,每家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KPI體 系,KPI指標不統一為維修廠帶來了煩惱和困惑。而保險公司仍在不斷地調整各自的KPI指標,試圖推動維修廠改善操作環(huán)節(jié)。這些做法使KPI指標向著保險 公司期待的方向發(fā)展,但降低了維修廠效益,沒有為維修廠帶來正向的結果。
一些進取型獨立維修廠了解并實施了精細化經營措施,為提高效率達到快速維修的目的,他們去掉了業(yè)務流程中無用 無益的行為。對于維修廠和保險公司來說,快速維修是雙贏的選擇。多店式連鎖經營者以及進取型獨立維修廠廠主們,都在試圖開發(fā)并實施最佳方案,降低日常開 支,簡化操作及工序流程,試圖增加利潤空間??傊?這些維修廠實施可以預知結果的方案,按專業(yè)機構的方式運營。另外,他們與保險公司建立了強大、可信賴的 合作關系。盡管有一些維修廠對保險公司詬病不止,但更為進取的維修廠廠主們則認為,與保險公司需要維修廠一樣,維修廠是需要保險公司的,維修廠與保險公司 更像是伙伴而不是對手。這樣的實用態(tài)度對維修廠帶來了好處,更產生了保險公司與維修廠雙贏的結果。
2007-2009年期間,正值美國經濟不景氣之時,很多事故車維修廠廠主決定賣掉其店鋪。這主要是因為這些 維修廠盈利能力下降,而多店經營者們開始慢慢地擴張其領地,伸向這些盈利能力下降的企業(yè)。因為整體經濟形式不好及企業(yè)估值不高,這些維修廠最終都選擇折價 售出。表2、表3所示為2011-2014年間多店連鎖品牌門店數量及其增長情況。多店經營者們一旦買入維修廠,就會引入自己的運營體系,其結果都是比原 店主獲得的利潤更高。通常,這些維修店都是通過私募股權投資購買的,他們?yōu)槊绹鹿受囆袠I(yè)的發(fā)展帶來了第二次機遇。
最近美國私人投資公司Romans Group LLC的資金主管、執(zhí)行合伙人Vincent Romans先生、保險解決方案集團 (Insurance Solutions Group)執(zhí)行合伙人及StoneRidge顧問公司高級顧問Stephen Applebaum先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大約在2007年左右,一些私募股權投資者們開始在事故車行業(yè)尋找更大的投資機會。他們尋找的是,那些與低谷 期(經濟活動較少、價格較低的時期)及從2007年至今緩慢恢復期相比,能夠產生相當或更高回報的投資機會。
- 哪吒汽車母公司陷破產審查風波:新能源賽道激戰(zhàn)下的生存挑戰(zhàn)
- 廣汽零部件子公司訴哪吒汽車合同糾紛案開庭在即,新能源供應鏈博弈再升級
- 小米SU7 Ultra風波持續(xù)發(fā)酵:數百車主要求退車,品牌面臨嚴峻考驗
- 奇瑞高管評吉利新車:“爛車” 鑒定完畢?行業(yè)言論風波引關注
- 透視全球車企財報:為何中國車企活得更穩(wěn)?
- 特斯拉預制式超級充電站技術“出?!?,加速全球充電網絡布局
- 比亞迪見證海獅07EV車主趙心童奪冠,全球銷冠品牌再添星光
- 文遠知行與Uber深化合作,加速Robotaxi全球化布局
- 保時捷在華銷量遭遇“滑鐵盧”:2025年Q1交付量不足萬輛,同比暴跌42%
- 2025比亞迪美洲商務大會在浙江嵊州舉辦 20多國嘉賓點贊比亞迪科技實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