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薇30億收購萬家文化成泡影 股價兜兜轉轉終回起點)
自2016年底趙薇宣布收購萬家文化后,萬家文化一度被投資者追捧,但隨著收購計劃的失敗,股價又兜兜轉轉回到了起點。
自從趙薇宣布花30億收購萬家文化(600576.SH)29%股權之后,萬家文化這家曾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一時之間成為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明星”,資本界、娛樂界甚至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都對這場收購案興趣頗濃。
不過,這場買股大戲近日似乎要被強行“收場”。2月15日,萬家文化發(fā)布公告稱,“經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后,龍薇傳媒(趙薇控股公司)表示是否能按期完成融資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比f家文化自身也被監(jiān)管層“盯上”,上交所就此連發(fā)五問,對其展開“刨根問底”式問詢,并于2月17日親自到萬家文化公司現(xiàn)場提出疑問。
那么,近年來在資本市場相當活躍的趙薇為何盯上了萬家文化?萬家文化究竟是個什么來歷,為何被選中?本次收購案本打算如何進展,又為何終止?經歷了這一番折騰,對萬家文化的股價和投資者又有哪些影響呢?對于《投資者報》記者的這一系列問題,萬家文化并未做出解答,整個事件仍存在很多疑問。
跨界變身“女版巴菲特”
“奇葩”的跨界經歷作為曾在娛樂圈炙手可熱的明星,趙薇這幾年將“舞臺”轉到了資本市場。投資唐德影視和阿里影業(yè)一度讓她聲名鵲起,還被稱作“女版巴菲特”。2015年4月,阿里影業(yè)大漲,趙薇夫婦的持股賬面盈利達到44億港元,一個月后,趙薇夫婦減持了部分阿里影業(yè)的股票,套現(xiàn)近10億港元。而在A股中,當初認購的117萬股唐德影視,僅僅花費了77.64萬元,目前市值超過1億元。
所以,去年年底,2016年12月27日,趙薇宣布將以30億元收購萬家文化的29%股權時,就引來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股價一度漲停。
更有資料顯示,趙薇用于收購的這30億元中,只有6000萬是自己的資金,其余都將依靠融資來完成收購。
一向喜歡做短線投資的趙薇這次為何選中萬家文化打算長期經營呢?萬家文化又是怎樣一家公司?據資料顯示,萬家文化2016年前三季度營收不過5.3億元,凈利潤不過6600萬元,在文化傳媒產業(yè)中并不是多么耀眼的業(yè)績。而仔細深究萬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還會發(fā)現(xiàn)其有很多“奇葩”的跨界經歷。
萬家文化是于2006年借殼上市的。被借殼的公司是一家棉紡織企業(yè),已經連續(xù)兩年虧損。而當時的萬家文化是一家房地產公司,“接過來”后,將旗下萬家地產及新語之星賓館置入。從此,主營業(yè)務由棉紡織轉變?yōu)榉康禺a開發(fā)、連鎖酒店經營。
不過,借殼上市的萬家文化的地產業(yè)務經營得并不怎么理想。
當時,房地產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風口。其他房地產公司都賺得盆滿缽滿。2007年,萬科的營業(yè)收入就同比增長100%,凈利潤增長110%。但萬家地產連借殼上市之時的業(yè)績承諾都沒有完成,竣工的樓盤也只有一個。眼看地產領域玩不轉,萬家文化來了一次大變臉,宣布進軍礦產領域。為顯示自己跨界礦產的決心,2012年6月,公司投資了浙江萬好萬家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并以其作為拓展礦業(yè)投資的專業(yè)平臺,以顯示自己在礦產領域已有一定經驗。
不過,這次跨界再次以失敗告終。當時,公司投資設立的礦業(yè)公司虧損逐年擴大,到了2015年前六個月,營業(yè)收入更是為零,凈利潤虧損747萬元。最終,不得不以轉讓礦業(yè)公司全部股權、數(shù)千萬資金打了水漂而告終。
在房產、礦產界相繼失利,2015年,萬家文化再次看懵投資客,宣布進軍與房產、礦業(yè)都八竿子打不著的動漫、電競等文化產業(yè)。旗下子公司名稱也一水換成了科技、文化字眼。也演變成為目前趙薇看上的萬家文化。
那么這次跨界是否終于給萬家文化帶來了“真金白銀”呢?一開始,萬家文化本想一口氣吞下“影視+動漫+廣告”三個領域的三家公司,這三家公司的預計估值就達到30億。而2014年末,萬家文化的總資產也不過6.5億元,不出意外的,這個“野心” 被證監(jiān)會否決了。
最終,萬家文化以3億元的價格收購翔通動漫,也算是從此進入了文化產業(yè)。新并購的公司財務報表的并入,再加上之前行業(yè)資產的出售,也讓萬家文化的業(yè)績終于在2015年扭虧為盈,實現(xiàn)凈利潤1900多萬,財務報表上的數(shù)字好看了些。
不過,吃下翔通動漫并未讓萬家文化安穩(wěn)下來, 2016年,它又將跨界目光盯上了當紅的電競產業(yè)圈,又發(fā)布公告稱,將并購兩家電競公司隆麟網絡與快屏網絡。不過,在這場并購中,因兩家標的公司營收增長過快、主營構成披露不詳細、估值過高等問題很快受到了投資者和業(yè)界人士的質疑。2016年9月,公告發(fā)布后復牌,萬家文化就遭遇了兩個跌停,顯示出投資者對其的不信任。
撲朔迷離的投資目的
從萬家文化的跨界經歷可以看出公司頻頻折騰但也未收到太大成果,甚至被有些投資者認為“不靠譜”。這也令趙薇選擇這家公司的原因、并購的目的顯得撲朔迷離,一時之間受到各種猜測。
趙薇曾在龍薇傳媒公告中透露了未來的計劃,稱將圍繞文化娛樂產業(yè)提議注入成長性較好、盈利能力較強的優(yōu)質資產,同時為了專注于文化娛樂產業(yè),不排除對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非文化娛樂主業(yè)資產和業(yè)務進行剝離。
有投資者猜測這種做法可能是要決心做實業(yè),擼起袖子在文化產業(yè)上大干一場。不過,也有業(yè)內人士稱,要經營好萬家文化現(xiàn)在的攤子,實現(xiàn)利潤增長獲利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收購之后,萬家文化頂多變成一個殼,來整合趙薇旗下的優(yōu)質資產。
也有業(yè)內人士稱,這場收購本就是一場炒作,令萬家文化股價一度飛升之后再宣布收購失敗,割普通股民的“韭菜”,令相關游資或機構在市場中獲利。
再加上本來趙薇在這場收購案中扮演的角色就有些疑問。據萬家文化2017年1月的公告,實際上,龍薇傳媒這次收購所需的30.60億元資金幾乎都是借來的,借款對象和數(shù)目分別為:向股東趙薇借款6000萬元,向第三方借款15億元,向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約15億元。其中,向趙薇借款并未約定還款期限,也沒有利息等資金成本,但是向第三方借款以及向金融機構質押股票的融資成本年化利率分別為10%和6%左右,還款期限均為3年。
也就是說,趙薇只不過花了6000萬元,就撬動了30.60億元的大資金去并購,其杠桿率高達50倍。但是,高杠桿之下,趙薇面臨的財務壓力也不小。按照前述10%和6%的年化利率計算,趙薇每年需要償還的利息高達2.4億元,3年合計7.2億元左右。
據目前的情況看,萬家文化自身貌似沒有那么大的魅力值得背負這么大的杠桿來收購,未來要在萬家文化的殼子下“搞出”多大的動作,才能令這次收購價值回歸股價。
成為泡影的收購結局
不過無論怎么設想,這場收購案最終以趙薇沒有向銀行借到資金而失敗了。萬家文化2月15日發(fā)布回復上交所問詢的公告稱,擬收購萬家文化股權的主體龍薇傳媒表示,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簽署股份轉讓協(xié)議后,立即就本項目融資事宜開始與銀行展開談判協(xié)商,雙方于2016年12月29日達成初步融資方案,因項目融資金額較大,故需上報A銀行總行進行審批。1月20日,龍薇傳媒接到A銀行電話通知,本項目融資方案最終未獲批準。龍薇傳媒稱,立即與其他銀行多次溝通,但陸續(xù)接到反饋明確答復無法完成審批,因此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
萬家文化也因這次并購失敗有些“引火燒身”。2月16日,新華社就撰文點名萬家文化,指出“殼公司”萬家文化主營業(yè)務頻繁變更,仿佛陷入一個虧損與跨界并購間循環(huán)的怪圈。新華社同時援引市場觀察人士評論稱:如果一個公司沒有主業(yè),談不上是一個正常企業(yè)。
而且,趙薇入主生變,萬家文化轉讓的股份數(shù)從原先的1.85億股縮水八成至3200萬股,相應的轉讓總價款從30.6億元大幅下降為5.29億元。
此外,經過這兩個月的折騰,萬家文化的股價也“動蕩不安”。去年12月26日一開始趙薇宣布收購萬家文化的時候,股價是18.38元,當時處于停牌狀態(tài)。隨后今年1月12日萬家文化復牌,在趙薇入主的利好消息刺激下,萬家文化連續(xù)幾天大漲,最高價在1月17日達到25元。不過,隨著市場對趙薇50倍高杠桿收購的質疑,萬家文化股價開始沖高回落,截至2月7日收于20.13元。2月13日晚間,宣布趙薇收購泡湯,令2月16日萬家文化復牌后,股價大跌8.5%收盤于18.42元??梢哉f,萬家文化從去年底宣布趙薇入主到如今,從轉讓30%股份到現(xiàn)在僅轉讓5%,股價也兜兜轉轉,回到了起點。
有位資深投資者在微博調侃說:“萬家文化太逗了,折騰一圈,股價竟然比停牌前還要低。如果一開始復牌的時候就公告說影星趙薇增持5%舉牌,最差也值1個半漲?!,F(xiàn)在先說收購30%控股,然后認慫只買5%,市場一不高興就砸到坑里去了。這也說明A股根本就沒啥理性可言,買股票憑沖動,賣股票看心情?!?/p>
重點推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 網易股票 >機構看盤
- 多頭為何連續(xù)逼空? 或為掩護出貨暗度陳倉
- 期指松綁A股后市大有可為 但短期謹防主力殺跌
視頻解盤
- 【股市問答】養(yǎng)老金入市能否助大盤牛起?
- 【財經24小時】期指松綁+交割 大盤咋走?
牛人論股
- 市場人氣持續(xù)攀升 大盤后市能否持續(xù)上攻?
- 養(yǎng)老金入市箭在弦上 A股大行情即將拉開帷幕?
- 美科技七巨頭遭特朗普關稅血洗 市值蒸發(fā)14萬億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平臺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