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前后,BATJ四家互聯(lián)網巨頭相繼發(fā)布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季度財務報告。從BATJ四家的財務報告可以看出,BAT均已實現盈利,ATJ的營業(yè)收入均已超過500億元大關,其中京東表現最為搶眼,其2017年第二季度的營業(yè)收入達932億元,同比增長43.6%,遠遠超過BAT三家的營業(yè)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的營業(yè)收入雖然在BATJ中最高達932億元,但其凈利潤卻虧損2.87億元,同比下降了12.89%,但近年來明顯看出,京東的虧損在逐漸收窄。如果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京東當季的經營業(yè)務凈利潤為9.765億元,這一單季度數字已接近京東2016全年的凈利潤總和。
2016年11月,京東集團宣布全面剝離京東金融。在剝離了京東金融之后,2017年第一季度京東集團扭虧為盈,據財報,基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一季度京東集團凈利潤為人民幣14億人民幣(約合2億美元)。
目前,京東金融的業(yè)務包括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等多個板塊。
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金融消費金融業(yè)務在2017年收入取得了近200%的同比增長;供應鏈金融業(yè)務服務京東體系外客戶營收增長超過300%;支付業(yè)務的外部活躍商戶數實現增長40倍;結構金融業(yè)務累計發(fā)行資產證券化產品達450億元,包括京東體系內的消費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資產,以及京東體系外企業(yè)的消費金融類資產。
同時,在第二季度,京東也宣布京東金融的財務數據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京東金融歷史期間的財務數據在京東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中已列示為終止經營。
騰訊吸金能力最強,凈利潤超過阿里和百度之和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營業(yè)收入基本持平,但二者在第二季度的總收入和利潤增長迅猛。阿里巴巴當季收入501.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其中核心電商業(yè)務收入為人民幣430.27億元(63.47億美元),同比增長58%。阿里云計算付費用戶數量首次超過100萬。該季度凈利潤為140.31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6%。
騰訊的季度總收入和凈利潤要高于阿里。第二季度騰訊的總收入為人民幣566.0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按非通用會計準則,期內盈利為人民幣164.8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3%。
騰訊認為,二季度收入實現59%的同比增長,主要受智能手機游戲、個人電腦游戲、支付相關服務、網絡廣告以及數字內容訂購及銷售所推動。其他業(yè)務獲得177%的收入同比增長至人民幣96.54億元,主要受支付相關業(yè)務及云服務增長所推動。
從二季度的凈利潤數據來看,騰訊的吸金能力最強,182.54億元的凈利潤相當于阿里和百度的凈利潤之和。其中百度盈利44.15億元。
相比ATJ而言,百度的營業(yè)收入明顯落后很多,2017年第二季度的營業(yè)收入剛剛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14.3%。
百度的核心業(yè)務是廣告,財報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百度金融業(yè)務也獲得快速發(fā)展。在智能消費金融平臺方面,可授信賬戶數突破9000萬,平臺整體放款額較上季度增長60%;在智能財富管理平臺方面,潛在理財客戶數達到7000萬,平臺資產管理規(guī)模較上季度增長37%。
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表示,將重新構架百度金融服務事業(yè)群組(FSG,下稱"百度金融"),計劃讓百度金融獨立運營,以便獲取更多業(yè)務發(fā)展所需的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早前已經拆分支付業(yè)務,京東也已剝離京東金融,這次百度也宣布將獨立出百度金融,雖然騰訊沒有透露出拆分的信號,但騰訊強調,鑒于行業(yè)競爭日益激烈,預計其在包括支付相關服務在內的投資新舉措將會增加。
- 螞蟻國際任命首席創(chuàng)新官,加速推進數字化戰(zhàn)略發(fā)展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