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接盤”銀行?耐人尋味

金融科技革命讓銀行業(yè)陷入動蕩。銀行仍然保有一些核心優(yōu)勢,只要他們迅速采取行動迎接挑戰(zhàn),他們就不會輕易被取代。另一方面,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應該盡早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有兩個選擇:要么調整自己以適應趨勢,要么被時代所拋棄。

金融服務行業(y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混業(yè)經營限制放松。智能手機、大數據分析和支持比特幣的區(qū)塊鏈技術等創(chuàng)新,正在迫使銀行、保險公司和華爾街的公司去適應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

險企變身銀行股東

11月3日,華夏銀行公告稱,近日收到《中國銀監(jiān)會關于華夏銀行股權變更事宜的批復》(銀監(jiān)復﹝2016〕338 號),同意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德意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德意志銀行盧森堡股份有限公司及薩爾·奧彭海姆股份有限合伙企業(yè)(普通合伙人為股份公司)持有的華夏銀行 2136045885 股 A 股普通股股份。

受讓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華夏銀行 2136045885 股股份,持股比例為 19.99%。

截至2016年9月末,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為首鋼總公司,持有華夏銀行20.28%股份。若首鋼未堅持,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將成為繼首鋼總公司之后,華夏銀行第二大股東。

不過,公告尚未披露交易金額。

對于此次收購,目前的進度在預料之中,國家金融混業(yè)經營限制放松,銀行和保險混業(yè)經營是大勢所趨。本次交易也可能與德銀自身面臨危機并收縮全球業(yè)務有關。

此前,由于爆出巨額虧損,2015年12月28日,德意志銀行公布稱,將所持有的華夏銀行19.99%股份出售給中國人保財險,交易價格為230億-257億元之間,具體金額取決于外匯水平。據測算,交易完成后,德意志銀行持股10年獲利約150億元。

這是近期大型保險公司入股商業(yè)銀行的第二個案例。

2010年,德銀通過收購薩爾·奧彭海姆母公司所有股份,間接獲取了后者所持有的華夏銀行股份,并借此一度取代首鋼總公司成為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

一個頗具玩味的細節(jié)顯示,彼時首鋼總公司曾通過媒體表態(tài)稱,將繼續(xù)支持華夏銀行的發(fā)展,并將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形式和程序保持首鋼總公司在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地位。關于“德銀、首鋼爭奪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之位”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

然而,世事變遷。此后數年,多個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選擇出清所持的中資銀行股份。如2013年美國銀行出清所持建行股份,同年高盛出清了所持有的工行最后一部分股份。

由此可見,這樣的收購,除了能帶來巨大的業(yè)務協(xié)同,還與保險公司積極開拓的銀保渠道大戰(zhàn)略有關。

保險入股銀行是一個混業(yè)的趨勢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上市的8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已有6家被保險公司高度持股。其中,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均為保險類機構,浦發(fā)、招行、興業(yè)、華夏等四家銀行的第二大股東之位也均被保險公司占據。

華夏銀行股價目前在10塊左右,粗略估算,也是一筆百億級別的交易。

今年2月29日,中國人壽宣布,與花旗簽署了廣發(fā)行股份轉讓協(xié)議,收購花旗及IBM Credit所持36.48億股廣發(fā)銀行股份;接著7月,保監(jiān)會批復同意中國人壽以受讓方式增持廣發(fā)銀行股份至43.686%,成為廣發(fā)銀行單一最大股東。

“接盤”背后耐人尋味的現象

接盤外資手中中資銀行股權的,正是近年來活躍于各類要素市場的國內保險機構。

被保險公司深度介入的股份制銀行存在一個共同點,即股權相對分散、且被國資絕對控股的銀行。有意思的是,深度介入的時間點均發(fā)生在近兩年內。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保險公司高歌猛進入股銀行的同時,銀行也在加速布局包括保險行業(yè)在內的多個金融領域。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5 年底,13家主要商業(yè)銀行獲準設立基金管理公司,11 家獲準入股保險公司,31 家獲準設立或入股金融租賃公司,5 家獲準入股信托公司,10 家獲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6 家入股汽車金融公司,且商業(yè)銀行通過綜合化經營實現了協(xié)同效應。

與保險公司入股大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所不同的是,銀行收購的保險公司多為中小型保險公司。業(yè)內人士分析表示,這與銀行、保險公司整體股權架構情況息息相關,目前國內大型保險公司多為國有、持股較為集中,銀行想要拿下控股權極為不易。

銀行與保險互持股權提速的背后,折射出國內金融行業(yè)綜合化經營的大勢所趨。過去支撐銀行高增長、低不良的有利因素幾乎都在發(fā)生變化,這勢必會對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環(huán)境帶來全面挑戰(zhàn)。面對客戶金融需求的變遷以及資本充足率監(jiān)管約束的趨嚴,商業(yè)銀行推進綜合化經營、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已是大勢所趨。(文/芳華)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11-07
保險“接盤”銀行?耐人尋味
金融科技革命讓銀行業(yè)陷入動蕩。銀行仍然保有一些核心優(yōu)勢,只要他們迅速采取行動迎接挑戰(zhàn),他們就不會輕易被取代。另一方面,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應該盡早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有兩個選擇:要么調整自己以適應趨勢,要么被時代所拋棄。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