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騰訊,中國最NB的兩大科技巨頭,如今他們之間的敵意卻越來越濃。
8月8日,華為消費者業(yè)務CEO余承東到訪南京蘇寧總部并會見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雙方宣布簽訂全面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攜手達成未來三年銷售 300 億的戰(zhàn)略目標。要知道,過去華為最大的電商合作伙伴是京東,而騰訊則是京東的第一大股東。
8月9日,余承東又造訪位于杭州的天貓總部,與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聊了將近4個小時,雖然雙方并沒有簽訂合作協(xié)議,也算是華為對騰訊的另一次示威。
兩大巨頭之所以結下梁子,很大程度是因為榮耀Magic手機的“智慧助手”功能,它能夠根據微信的聊天內容自動加載地址、天氣、時間等信息,比如用戶在微信聊天過程中提及電影相關信息時,就會自動推薦近期熱映大片,并根據用戶的喜好提供影院與訂票功能等。為此雙方炒得不可開交,官司都打到了工信部。
要知道,兩大科技巨頭的總部都在深圳,過去的關系一直都還不錯。騰訊總部在南山區(qū)高新科技園北區(qū),華為消費者業(yè)務集團一度也有個不小的團隊在這里;老冀聽說在騰訊的華為人可不算少,以至于都能組成“華為幫”了。
從業(yè)務層面,雙方過去也有不少的合作,光老冀知道的就有不少:
2015年2月,雙方共同成立了“華為騰訊NFV產業(yè)聯合創(chuàng)新實驗室”,加速網絡游戲和相關無線應用在移動寬帶網絡上的創(chuàng)新。
2013年4月華為發(fā)布手機品牌“麥芒”的時候,還專門聯合了騰訊,騰訊公司副總裁謝平章還與華為消費者業(yè)務CEO余承東一起站臺。
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tǒng)之上還需要服務框架,谷歌服務框架沒法在中國使用。為此大概從2015年開始,華為就把自家EMUI的服務框架換成了騰訊的;有段時間,華為手機從賬戶系統(tǒng)到瀏覽器、云服務、應用商店、PUSH消息推送都是騰訊的。
如今,老冀認為,雙方的蜜月期徹底結束了。老冀聽說自從華為推出公有云服務之后,騰訊馬上就停止采購華為的服務器。從去年開始,華為手機又全部用上了自己開發(fā)的服務框架。
如果只是因為榮耀Magic“智慧助手”這么點小事雙方就恩斷情絕,你也未免太小瞧兩大科技巨頭的商業(yè)直覺了。老冀認為,雙方之所以分手,是因為人工智能(AI)。
在這個平的世界,在這個跨界的時代,對一個行業(yè)的顛覆,往往來自于新的技術,往往來自于行業(yè)外的玩家:顛覆手機行業(yè)的,恰恰是手機行業(yè)不重視的觸控技術和以前做電腦的蘋果,顛覆PC互聯網的,則是無線連接技術和移動互聯網。因此,任何一個行業(yè)的巨頭,都需要對行業(yè)外的顛覆式創(chuàng)新和新的玩家保持足夠的警惕。
老冀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華為和騰訊恰恰是最大的兩家獲益者,盡管他們處在不同的領域:通過設計和制造更好的安卓智能手機,華為成為了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手機廠商,即將超越蘋果;騰訊則是為移動而重新設計了微信,從而顛覆了PC互聯網的自己,保住了在社交和游戲領域的領先地位。
而到了人工智能時代,兩家巨頭或許都將受到致命的挑戰(zhàn)。人工智能意味著更自然、更智能的連接設備和體驗,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設備不會是智能手機,而有可能是Amazon Echo或者擁有更好體驗的智能設備,而華為恰恰擁有最龐大的智能手機資產。人工智能也意味著廠商要更懂用戶,而要更懂用戶,就得知道用戶在用什么,就得積累用戶的大數據,而過去的華為習慣于管道戰(zhàn)略,強調“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對于如何經營用戶相對陌生。
那么,人工智能對于騰訊的挑戰(zhàn)是不是會小一些呢?也未必。老冀認為,人工智能的領導廠商必須同時具備硬件、軟件、應用的整合能力,才能交付給用戶閉環(huán)的良好體驗。也正因為如此,亞馬遜自己做了Echo,谷歌、蘋果、微軟等巨頭也不約而同地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而過去騰訊一直都不善于做硬件,在這個領域毫無建樹。
榮耀Magic不僅僅是一部手機,它其實是華為2012實驗室開發(fā)的一款實驗性的人工智能設備。當榮耀Magic這樣的人工智能“大殺器”利用自己在硬件和底層軟件上的優(yōu)勢,自動抓取微信中的用戶數據的時候,騰訊的恐慌也就可想而知。
老冀認為,如果未來這樣的人工智能產品能夠取得Amazon Echo在美國那樣的成功,華為就有可能將自己的Magic Live智慧系統(tǒng)轉變?yōu)槿斯ぶ悄軙r代的超級入口,并進一步將微信邊緣化。試想,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非常智能的Magic設備,你只需要動動嘴,甚至只需要將它帶到特定的場景,它就能夠自動識別并幫助你完成社交、購物等功能,你還有必要在微信里費勁地比比劃劃嗎?
因此,在老冀看來,人工智能時代將再一次洗牌,并打破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涇渭分明的硬件、軟件和服務格局。只有具備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并將其融入自身商業(yè)模式的廠商,才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中取勝。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和騰訊的大戰(zhàn)才剛剛揭開序幕。
老冀粗略整理了一下人工智能時代面向消費者層面的各種競爭要素,并且分別給華為和騰訊打了個分。當然,這只是老冀的個人判斷,難免有失偏頗。
人工智能時代面向消費者的競爭力分析
(5分為滿分)
各位朋友,如果華為和騰訊這兩位重量級選手轉移到人工智能的格斗場,進行無限制級格斗,你會更看好誰呢?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