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杉杉股份逆勢增長的秘密:從服裝企業(yè)到轉型鋰電材料供應商
文/意卿 GPLP獨家首發(fā)
本文來源于GPLP 微信公眾號 gplpcn
“杉杉牌西服,不要太瀟灑?!鄙鲜兰o90年代路人皆知的杉杉西服,第一次登上了央視廣告。在1996年,杉杉股份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服裝企業(yè),杉杉西服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到37.4%。
如今,如果你以為杉杉股份依舊是服裝企業(yè)的代言的話,那么,顯然你錯了。
如今的杉杉股份披著西裝頂著鋰電材料供應商巨頭的頭銜出現在大家眼前,并且以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出貨量占到全球30%的輝煌成績做到了材料界的老大哥位置。
從一個做服裝的企業(yè)到轉型鋰電材料供應商,杉杉股份如何一路轉型蛻變的?
技術還是房地產?杉杉的選擇
“杉杉股份1996年1月8日上市,開辟了中國歷史上定價發(fā)行的第一名,那是很牛的一件事?!鄙忌伎毓啥戮种飨嵱绖偙硎?,“所有銀行里只有存款沒有貸款,一毛錢貸款都沒有?!?/p>
登陸深交所,杉杉股份可謂是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yè)的驕傲。
然而,高興沒有多久,杉杉股份的麻煩來了。
當年,杉杉西服賣得好,是因為那個年代商品短缺,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整個服裝市場整體急轉直下,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于是,鄭永剛意識到了轉型的必要性。
“我自己知道西服搞不了多久,國門一打開、市場一打開,ZARA到你家門口怎么辦?你能跟他媲美嗎?那就要轉型,如果不轉型的話,就被淘汰?!编嵱绖偙硎?。
只是,他們并沒有如同當時的競爭對手,雅戈爾轉型到房地產及投資業(yè)務,而是,當時所有人都感覺有點陌生的行業(yè):鋰電池。
1999年,房地產行業(yè)剛開始興起,幾乎有點錢的上市公司,包括格力電器,90%都轉向了房地產。
杉杉股份是一個例外。
時間要追溯到20年前——1999年的一天,鄭永剛在上海偶然接觸到了剛剛興起的產業(yè):鋰電池。但在當時,鋰電池行業(yè)可謂是冷冷清清,懂得人不多,有沒有市場前景也不好說,完全與房地產行業(yè)得火爆相反。
轉型做房地產還是鋰電?
鄭永剛猶豫了很久,最終,他覺得技術更重要,硬著頭皮踏入了鋰電這一行業(yè)。
1999年,杉杉股份與鞍山熱能研究院簽署合作協(xié)議成立杉杉科技,成為我國當時唯一的碳素研究所,其“中間相碳微球”是國家863項目,這開啟了杉杉股份進軍鋰電池行業(yè)的先河。
技術有優(yōu)勢,但是,研發(fā)技術,只能用坎坷來形容,杉杉股份從布局鋰電負極材料開始就虧得一塌糊涂,一虧就是8年,用鄭永剛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8個人開會有7個人說賣掉它,我說舍不得,最后決定堅持?!?/p>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直到2012年,蘋果手機的崛起,這才讓杉杉股份得鋰電池業(yè)務的被重新審視——那個時候,蘋果手機開始全球捆綁招標,最終,憑借技術及價格的綜合優(yōu)勢,杉杉股份的鋰電材料成了主要的供應商。
2013年,杉杉股份的鋰電收入,全面超過了服裝業(yè)務。
之后,除了蘋果,像寧德時代、特斯拉、奔馳、寶馬、索尼、三星、LG、比亞迪都成為了杉杉股份的客戶。近幾年受益于國家政策推動的新能源汽車助力杉杉股份的厚積薄發(fā),杉杉股份獲得了世界鋰電材料巨頭的稱號。
逆勢增長的秘密
2017年的新能源汽車可謂一片慘淡。
由于國家在2017年對新能源補貼開始滑坡,這導致大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以及產業(yè)鏈上的供應商業(yè)績同步下滑,比如堅瑞沃能,其2017年凈利潤由盈利5.22億元修正到虧損37.34億元;安凱客車虧損2.3億元。
2018年,伴隨新能源補貼再次收緊,該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比亞迪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甚至同比下降83.09%。
然而,這個時候,杉杉股份的業(yè)績值得審閱——2017年,杉杉股份實現營業(yè)收入 827,054.09 萬元,同比增長 51.0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9,611.51萬元,同比增長171.42%。
從杉杉股份的收入構成來看,主要是公司鋰電材料業(yè)務貢獻。而傳統(tǒng)的服裝行業(yè)收入貢獻僅占到了8%。
杉杉股份為何能夠逆勢增長?
這值得推敲。
不過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在同一個行業(yè)當中,由于產業(yè)鏈分工不同,這導致各自盈利點也不同,比如手機行業(yè),即便中國企業(yè)營業(yè)收窄,然而,蘋果依舊盈利,并且凈利潤收入可觀。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也是同樣如此,在新能源汽車整車補助下滑的同時,產業(yè)鏈的中上游企業(yè)卻持續(xù)收益。
憑借技術優(yōu)勢,專注做鋰電材料的杉杉股份,不僅有效避開了整車競爭,反而憑借技術優(yōu)勢在鋰電池行業(yè)鋒芒畢露,凈利潤增幅高達171.42%。
如果仔細推敲的話,從公司的細分營收構成來看,正極材料占到一半的營收,正負極材料和光伏產品等能源相關的業(yè)務占據了營收的八成。
在鋰電池這個行業(yè),在全球市場上,主要有四種正極材料: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三元材料。
受我國礦產影響,由于正極材料我國除了鈷外都儲存豐富,88%的鈷全依靠進口。因此鋰電市場形成幾條不同的路線,無論以比亞迪領銜的磷酸鐵鋰,松下、三星的三元路線還是寧德時代兼顧的路線,原材料都是這幾家企業(yè)必不可少的構成,杉杉股份的定位即是如此,由于只提供電池材料,因此它可以給各方提供支持,無論哪一種成為主流,杉杉的鋰電材料受影響較小。比如,寧德時代如今不斷崛起,杉杉股份同樣為其背后的供應商,為其發(fā)展推波助力。
正極材料在鋰電池的成本中大約占到40%,而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中占據30%-40%的比重。所以說,誰掌握了正極材料,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杉杉股份恰好是掌握正極材料的一個公司。
況且,2017年,杉杉股份采取相對穩(wěn)健的經營策略,這導致其整年業(yè)績開始爆發(fā)——2017年全年實現銷售量 21447 噸,同比增長19.42%;實現主營業(yè)務收入 425,966.26 萬元,同比增長 70.15%——由于正極公司銷售規(guī)模擴大,客戶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在價格逐步提升的帶動下,在海外客戶及高端新產品的帶動下,杉杉股份的凈利潤同步提升,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48,726.67 萬元,同比增長 179.54%。
杉杉股份的秘密:布局新能源全產業(yè)鏈
杉杉股份最新財報揭示了杉杉股份的一個秘密:那就是正在進行戰(zhàn)略轉移。
根據其公開財報顯示,杉杉股份資產當中,大概有約為20多億元的存貨和60多億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數據來源:杉杉股份2017年年報
這個存貨從何而來呢?
了解鋰電池行業(yè)的人自然明白,鈷作為鋰電材料的重要性原材料,其88%要靠進口,因此這成為鋰電行業(yè)的戰(zhàn)略性金屬材料。
對其影響深遠的原材料,杉杉股份自然不會置之不理。
因此,杉杉股份也對其上游企業(yè)洛陽鉬業(yè)進行戰(zhàn)略性持股,認購了洛陽鉬業(yè)股票 4.7 億股,占比2.8%,公司與洛陽鉬業(yè)就鈷產品的采購與銷售以及鈷、鋰等金屬資源項目開發(fā)事宜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以此進行上游原材料價格鎖定,積極整合資源。
除此之外杉杉股份的收入中還有出售寧波銀行股票的收入,獲得投資收益約4.66 億元。截至2018年,杉杉股份占寧波銀行總股本的 3.35%,加上洛陽鉬業(yè)的股票,其可出售金融資產高達64億元。
但杉杉股份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卻與其資產、收入情況大相徑庭。
從2013年以來杉杉股份的經營性現金流量一直為負,這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從2017年年報中20多億元的存貨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從杉杉股份歷年存貨價值可以看出,造成其經營性現金流為負的原因是存貨高企。
2018年第一季度,由于鈷的漲價,其存貨價值就上漲逾7億元,約是2016年的3倍多。
保留如此多存貨的原因,其實主要是鈷在鋰電行業(yè)的戰(zhàn)略性地位,因為其88%的鈷是靠進口。通過戰(zhàn)略采購原材料,導致期末原材料存貨數量大幅增加,外加鈷價格一直走高,存貨的價值也是水漲船高。但是這樣也很危險,要知道現金流對于企業(yè)相當于流動的血液,如果出現系統(tǒng)性的風險,對現金流產生影響,那么對于企業(yè)來說可能會發(fā)生不可挽回的損失。
于是,在擁有巨大原材料的背景下,杉杉股份開始擴張——開始從鋰電池原料供應商角色,升級到新能源電池到終端整車制造者。
資料顯示,從2016年開始,杉杉股份下屬子公司寧波杉杉電動汽車獲得了國家專用車生產資質。目前,杉杉已在33個城市布局,建設充電樁,運營新能源車輛等。至此,杉杉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并在動力電池、動力總成、電容、充電樁、整車制造、儲能梯次利用、汽車運營等方面均形成了布局。
與此同時,新能源車企和電池相關企業(yè)普遍面臨產能過剩,在國家補貼政策收緊后普遍出現斷崖式虧損。
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比亞迪、國外LG、三星等企業(yè)早就開始了廝殺,而且,這些企業(yè)都在鋰電池行業(yè)有成熟的技術壁壘,而且形成了規(guī)模上的護城河。
杉杉股份此時選擇進軍鋰電行業(yè),到底有何不被人所知的秘密?
數據來源:杉杉股份2017年年報
19年前,靠戰(zhàn)略轉型,杉杉股份贏得了二次生命,如今的杉杉股份能否轉型成功?
或許只能等到2020年之后新能源補貼,稅收優(yōu)惠等逐漸取消之后才能知道答案。
讓我們等待時間的結果吧……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