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取消流量漫游費確實讓用戶受益,但仍要小心運營商“挖坑”
日前,三大運營商齊齊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將取消流量“漫游”費。運營商的這一波操作深入人心,不少用戶拍手稱贊,特別是經常外出的用戶,經常會面臨省內流量用不完,省外流量大量欠缺的窘境,流量“漫游”費取消后,這類用戶無疑是最受益的。
首先需要說到的是,取消流量“漫游費”并不會影響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誰是運營商老大問題。誰擁有最大的用戶基數,誰就是運營商老大,有了用戶基數,運營商有的是辦法讓用戶付費,僅僅只是取消流量“漫游”費,還達不到決定運營商誰是老大的地步。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通信業(yè)務收入為9071.5億元,其中,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yè)務收入5489億元,在整體電信業(yè)務收入中占比達43.5%,對收入增長貢獻率達152.1%。語音業(yè)務收入為2212億元,占總收入的17.5%.
對比之下,2010年,語音業(yè)務收入占總收入的57.7%,顯然,運營商早就深諳怎樣從由短信、語音等基礎通信收費向流量收費轉移。
省外流量費用在整個流量費用占比中并不高,長期大量有出省業(yè)務需求的用戶,早就購買了運營商的全國流量套餐,僅有少數用戶偶爾出省才會出現流量不夠的情況。當然,也不是說運營商的這一舉措毫無用處,這就跟互聯網領域的用戶體驗一樣,即使其并沒有直接給用戶帶來好處/為用戶省錢,但是能夠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在中國十幾億用戶當中,肯定也會有大量用戶受益。
但是,運營商“雞賊”的地方太多了,經常給用戶“挖坑”,不仔細分析的話,根本防不住。比如,某運營商給新用戶推出的套餐是120元流量不限,但老用戶要想使用流量不限套餐,其價格就得升到198元,運營商在對待新老用戶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而在流量不限量套餐里,運營商又開始“挖坑”了,即用戶的流量不限了,但是網速會限制,當用戶的4G流量超過20GB以后,系統會將用戶的網速限制在1MB以下,這意味著用戶使用完10GB流量后,要想跟之前一樣放肆的看1080P的視頻內容是看不了的,卡頓會成為常態(tài),而超過100GB以后,網速將會降至128Kbps。正常情況下,用戶不會每個月的流量超過20GB/100GB,但運營商的這種做法,就像一把“閘子”,看個視頻卡的看不了,那用戶還看什么呢?流量不限制了,但是沒網速的時候反而更傷害用戶體驗。
為何運營商在用戶層面的口碑并不太好呢?歸根結底,就是運營商經常給用戶“挖坑”,比如早期的彩鈴收費,有的時候系統會將彩鈴費用默認算在套餐里面;不合理的推銷,三四個運營商的推銷員打電話過來咨詢用戶是否需要安裝寬帶,實際上用戶早就跟第一個客服溝通過是否愿意安裝問題,可后續(xù)總會有客服打電話/垃圾短信通知用戶是否需要安裝寬帶,運營商之間的KPI,卻對用戶造成了騷擾;還有就是一些客服服務態(tài)度傲慢。
對于運營商來說,未來挑戰(zhàn)的地方在于,在保證提速降費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用戶體驗,不讓用戶花冤枉錢,運營商各個地區(qū)的規(guī)則都不太一樣,這就導致每個地區(qū)都會有相關的計費規(guī)則、服務規(guī)則,這種時候很難保證同一種服務體驗,體現在用戶身上的就是,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運營商本身就是公共服務,它既承擔著商業(yè)公司的責任需要賺錢和盈利,同時也承擔著公共服務因素,一旦其費用過高的話,就意味著用戶要遭殃了。運營商需要做到的是,既要解決自身成本問題,同時好要讓自己賺錢,這里面看似是矛盾部分,但卻是運營商不得不為之的事情,天平向任何一方傾斜都是不利的。
長期來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機會還是很大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其他各類智能設備的崛起,沒有運營商的賦能,其他都是空談。而在流量經營的道路上,運營商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應該適當拋棄路徑依賴,走出舒適區(qū),努力提升用戶體驗,少給用戶“挖坑”。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