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視信用生命線?“雙面”匯豐捅刀客戶
近日,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發(fā)言人接連向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企發(fā)出制裁信號,引起了大眾對 “不可靠實體清單”的熱議。而在這些熱議對象中,匯豐銀行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之一。
根據(jù)近來外媒披露的相關信息,匯豐銀行,一家近75%的利潤來自中國香港及內地的跨國銀行,竟在華為“孟晚舟案”中扮演著“雙面人”的角色。
據(jù)披露,匯豐銀行一方面,向美國司法部提供所謂的“關鍵信息”,并稱其是“無意間”開展了“違規(guī)業(yè)務”;另一方面,又辯稱向美方提供證據(jù),純屬“不得已而為之”。這種做法,正侵蝕匯豐銀行在銀行業(yè)立足的“信用”生命線。
再陷信用危機
今年1月,美國司法部以所謂“欺詐罪”等罪名起訴華為及其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根據(jù)外媒披露的信息,美國司法部所引用的一份“關鍵證據(jù)”來自于孟晚舟于2013年向匯豐銀行展示的一份演示文檔(PPT)。當時,孟晚舟用這份PPT與匯豐銀行的一位高管進行了當面溝通,目的是澄清華為在其涉伊朗的業(yè)務中沒有任何不合規(guī)的情況。
總部位于英國的匯豐銀行,不可能不清楚向美國司法部提供客戶信息這一舉動,已經(jīng)妨害了英美法系中銀行機構應恪守“金融隱私權”的原則。在首開這一原則的英國“圖爾尼”案的判例中,法官Atkin指出:“銀行對金融隱私權保護的范圍不限于客戶賬戶本身,且還包括銀行因其與客戶關系的存在而獲得的任何信息?!保ㄌ普?試論并表監(jiān)管與金融隱私權沖突[J]; 《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9年)
雖然這一判例所延用的原則規(guī)定了幾類例外情形,其中包括應“法定要求”銀行機構可以披露客戶信息,但這一例外必須是基于法律的強制要求,而不能僅僅是基于政府機構的要求。(Booysen, S., & Neo, Dora Swee Suan. (2017). Can banks still keep a secret? : Bank secrecy in financial centres around the world.p50)而美國司法部,作為美國政府的行政機關,顯然不具有這一的法定強制效力。而且即便是根據(jù)美國法律,有相關法律專家表示,匯豐對于不受美國保管、控制和有權訪問的數(shù)據(jù)或信息也是沒有提供義務的。
違背“金融隱私權原則”
恪守“金融隱私權”原則是銀行機構維護客戶與銀行之間信任關系的紐帶,也是銀行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那么匯豐銀行為何會冒著侵蝕自身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根基的風險,向美國政府提供其無義務提供的信息?
據(jù)英國《金融時報》披露,匯豐銀行對其這一舉動的辯解是,“2017年美國司法部要求他們配合調查并提供與華為的關系相關的信息時,他們除了配合別無選擇”?!督鹑跁r報》報道,2012年,匯豐銀行因幫助墨西哥毒梟洗錢被罰款19億美元,并為此接受美國法務部的特殊監(jiān)督。《金融時報》引述一位匯豐銀行內部的知情人士的話說,“(當時)匯豐銀行在美國的監(jiān)管下運作,有200-400人隨時可以出入銀行,他們可以接觸任何信息:我們根本不可能拒絕司法部的要求。”
充當“雙面人”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路透社此前的一篇報道稱,“匯豐在2016年年底到2017年開始配合美國司法部對華為發(fā)起的調查,原因是為了換取美國司法部對匯豐銀行的寬恕,因為匯豐本身還涉及其他違反美國制裁禁令的案件”。為此,“匯豐銀行通過‘內部調查’,幫美國司法部搞到了一份可用來起訴華為公司的材料,為美國司法部羅織對華為動手的‘罪名’提供了幫助,最終導致華為的高管在加拿大被捕?!?/p>
匯豐銀行還被美國司法部包裝為被欺詐的“受害人”角色,它稱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間提供了相關服務。對此,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質疑美國司法部將匯豐銀行當做“被欺詐”的“受害人”的做法。任正非表示,“這家銀行從一開始就知道SKYCOM公司和其在伊朗的業(yè)務,也知道SKYCOM跟華為的關系,往來郵件可以證明,郵件中有嘜頭,銀行不可能在法律上說‘受騙了,不知曉這個事情’,證據(jù)都在,這是賴不掉的?!?/p>
面臨雙重考驗
匯豐侵害客戶合法利益的做法,不僅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在中國的法律規(guī)范層面上同樣存在違法嫌疑。匯豐配合美國政府的“長臂管轄”,在未經(jīng)中國政府的許可下將位于中國境內的人員和數(shù)據(jù)轉移到了境外,用于美國司法部對華為的跨境調查取證,這有罔顧中國司法主權,違反中國《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等相關法規(guī)的嫌疑。
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匯豐銀行,據(jù)說其中文名寓意“匯款豐?!?、象征生意興隆,但要做到這兩點,需知應以守法為本、守信為先。在華為事件上充當“雙面人”的匯豐,今后是否值得客戶信任,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