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為什么不喜歡網購?

原標題:德國人為什么不喜歡網購?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德國人在接受網絡購物方面,普遍要慢于其他歐洲國家,而且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在“退貨率”方面高居首位,達到了50%,緊隨其后則是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此外,德國還擁有歐洲最高的發(fā)票交易率,這意味著,他們有更輕松的退貨流程?;诖吮尘埃瑏嗰R遜、Otto Versand等在線零售商都陷入了尷尬,大量退貨,不僅會直接影響到銷售額,還會對品牌形象造成沖擊,更實際的問題在于:持續(xù)飆高的物流和包裝費用,況且,類似亞馬遜之類的大型跨國企業(yè),每月的預算和財報整理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今退貨率高居不下,會讓這項工作的復雜度加倍,簡直就是一團亂麻。

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退貨狀況,意志力稍弱的企業(yè)估計就干脆直接放棄德國市場,轉而去澳大利亞、美國等地,但優(yōu)秀的企業(yè)之所以能發(fā)展壯大,正在于管理者能在“混亂”中尋找到機會。德國人網絡購物退貨率50%,企業(yè)就想方設法地了解用戶需求,如增加AR功能,推出試用裝等等,有的企業(yè)甚至把“退貨流程”變成營銷資產,讓德國人“買得愉快,退得輕松,總之,在德國或者整個歐洲,越是能挑剔的人,越可能成為真正的上帝。

愜意生活,德國人為什么不喜歡網購?

德國人不喜歡網購,背后有很多重因素,零售是一個國計民生項目,涉及到經濟、科技、制度和人性,或許只需要對比那些酷愛網購的國家,就能得到一些答案,甚至會引發(fā)一番非常廣泛的討論。

眾所周知,過去十年,網絡購物在中國發(fā)展非常迅速,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風靡之后,女性朋友們可以隨時隨地購物:家里的沙發(fā)、公交車,還有單位的廁所里,都能下單購買一桶零食或者一輛自行車,毫無疑問,移動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以及阿里巴巴、京東、聚美優(yōu)品等一大批電商崛起,給中國消費者提供了硬件基礎,而時下中國社會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時期,人們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能愜意逛街的日子越來越少,如此的社會背景,則促成了中國消費者網購的主觀意識,況且,相比于實體店的商品,網購在價格上一向非常具有競爭力,或許,這是很多中國消費者“迷戀”網購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之下,德國消費者的生活狀態(tài),則是另外一番天地。首先,他們沒有便宜的智能手機品牌,沒有華為、小米、Vivo和OPPO,中國的手機又不能賣到那里去,基礎的網絡建設未必就真比中國要好,更重要的則是,他們早就經歷過“拼命工作”的狀態(tài),整個國家都處于一種“高福利”的滋養(yǎng)中,依舊能找到很多時間來享受購物的的樂趣,而且,他們向來嚴謹,不會接受有瑕疵的商品,導致德國網絡商品的價格也不占優(yōu)勢。

與其說德國人不喜歡網絡購物,倒不如說,他們的社會狀態(tài)不太需要網絡購物,我們對比中國、德國消費者之于網絡購物不同的態(tài)度,更多地是在討論社會的發(fā)展階段:

十年前,有一部電視劇《蝸居》,主人公海藻的經典臺詞:網絡購物永運也取代不了實體購物,因為逛街是女人的天性,即便是干逛不花線。在一次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王健林和馬云對賭10億:如果電商經濟的份額能達到整個零售經濟的50%,他輸給馬云10億。彼時的中國首富是王健林,而阿里巴巴還在優(yōu)化支付流程和物流配送,籌劃著在納斯達克上市。十年之后,海萍的預言表面上看,似乎并沒有錯,城市中依舊充斥著高檔商場,一家接著一家,但這些商場除了提供免費空調之外,更多地是充當“線上購物”的試衣間:消費者都是在實體店試穿之后,然后在網絡上購買同款;另外,王健林雖然沒有真正地輸給馬云10億元,但首富的位置自此搖搖晃晃,馬云則成為中國最具有影響力、最勵志、最具審美性的企業(yè)家,這一切的改變均來自中國消費者“迷戀網購”的生活習慣。

可以說,中國的網絡購物是來自于一段特殊的歷史,既趕上了智能硬件大爆發(fā)的時期,又恰逢社會的深度變革。相比之下,德國則沒什么類似的物質條件,甚至因國人的愜意生活,德國的經濟持續(xù)低迷,失業(yè)率攀升。不同的背景下,很難說孰對孰錯,但要接受新事物,努力、勤奮地工作,總是沒有錯,況且,電商們也從來沒想放棄德國。

德國網購:越挑剔的人,越會成為上帝?

雖然德國人不喜歡網購,而且退貨率高達50%,有一些奇葩的用戶,本來只需要一件裙子,但會下單三件,不同的顏色和款式,這樣她們就能在家輕松地試穿,但這些都沒有讓排名前幾名的電商有絲毫的退縮,他們堅信吞下德國市場這塊難啃的骨頭,不僅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且也能升級自己的服務體系,從另一個角度看,越挑剔的消費者,往往會提出更高標準的體驗要求,幫助企業(yè)提升服務質量,同時,自己也會變成真正的上帝。

事實上,為了應對德國消費者的“電商嫌棄癥”和高居不下的退貨率,各家企業(yè)可謂各顯神通,如時裝零售商Zalando正在嘗試通過發(fā)布模特服飾視頻以及采用machine learning技術,來為消費者匹配合適的尺碼,以降低退貨量;電商巨頭亞馬遜則引入了增強現(xiàn)實技術,如果消費者想購買一款家具,完全可以利用AR技術獲得商品的全息投影,真真切切地感受“家具擺在客廳里”的效果。當然,因為德國退貨率高居不下,一些企業(yè)干脆打造最完善的退貨系統(tǒng),讓消費者“買得愉快,退得輕松”,甚至把“優(yōu)秀的退貨流程”作為營銷資產,用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雖然如此做法治標不治本,但也不失為一種“電商競爭”的即戰(zhàn)力,更有激進者,在消費者選擇退貨之后,派出專業(yè)的市場調研小組,以充分收集相關消費者的信息以及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從而更好的調整經營策略。

全球各地文化、制度是多樣化的,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也不太相同,或許,只有真正多元地理解世界,才會給企業(yè)的發(fā)展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不至于固步自封。(科技新發(fā)現(xiàn) 康斯坦丁 / 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8-28
德國人為什么不喜歡網購?
眾所周知,過去十年,網絡購物在中國發(fā)展非常迅速,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風靡之后,女性朋友們可以隨時隨地購物:家里的沙發(fā)、公交車,還有單位的廁所里,都能下單購買一桶零食或者一輛自行車,毫無疑問,移動互聯(lián)網、智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