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TWS耳機:下一個10億級產品
繼智能手機之后,將會成為下一個10億級的產品?從目前來看,一向都是行業(yè)風向標的蘋果,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這個新的10億級產品,就是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正的無線立體聲)耳機。
2016年9月,蘋果發(fā)布了第一代AirPods;由于開發(fā)進度延遲,直到當年12月中旬才投放市場。這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引爆了市場。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統(tǒng)計數據,2016 年TWS 耳機的全球出貨量還只有918萬副,2018 年就增長到了4600 萬副,2020年預計將達到2.3 億副。
最近三年,TWS耳機的全球出貨量每年都要翻一番,如果繼續(xù)保持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2023年就有望突破10億副的大關。
10億,這無疑是個驚人的數字。要知道,此前所有的消費電子產品中,只有智能手機超過了這個量級的市場規(guī)模。從2007年6月蘋果開售iPhone到2013年全球出貨量突破10億部,智能手機花了6年的時間;如今在同樣短的時間內,TWS耳機有望走完從零到10億副的歷程。
有意思的是,TWS耳機市場很可能也會重復智能手機的市場格局變化過程:首先由蘋果發(fā)動并占據統(tǒng)治地位,然后其他廠商蜂擁而入;接著是蘋果退守高端,中低端主要由中國廠商占據。
實際上,這種情況正在發(fā)生。還是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2018年四季度的時候,蘋果還占據著全球TWS耳機60%的市場份額;而到了今年二季度,雖然蘋果的出貨量仍在高速增長,但是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了35%。
今年二季度,小米以10%的市場份額沖到了全球第二,三星則拿到了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全球智能手機的頭部廠商,同樣也成為了TWS耳機的前三強。
此外,我們也看到華為、OPPO、vivo等其他手機廠商正在奮力追趕,他們也都發(fā)布了至少兩代的新品,搶攻這個快速增長的新市場。
老冀仔細琢磨了一下,何止是市場增速和市場格局,就連TWS耳機的供應鏈,也跟智能手機有幾分相似。
蘋果仍然是自己搞定智能音頻SoC芯片W1/H1,仍然只用于自己的AirPods產品系列上。
華為仍然是兩條腿走路,高端產品采用自研的麒麟A1芯片,中低端產品則采購恒玄科技(SH:688608)的芯片。
其他手機廠商三星、小米、OPPO、vivo等則主要依靠外部采購,他們的供應商當中,既有恒玄科技這樣的新銳,也有高通、聯(lián)發(fā)科等老牌手機SoC芯片廠商。
從技術角度,目前蘋果仍然處于行業(yè)領先地位。
2016 年9月蘋果發(fā)布的Airpods率先實現了雙路傳輸,而此后兩年其他廠商還在忙著解決掉線和時延的問題。
2019 年3 月蘋果發(fā)布AirPods 2,率先支持語音喚醒,而且具備了很高的識別率,能夠在嘈雜環(huán)境和風噪環(huán)境中識別用戶的語音。
2019年10月,蘋果又發(fā)布了AirPods Pro并首先推出主動降噪功能,立即成為市場熱點。AirPods Pro 在支持主動降噪的同時還具備透傳功能,使得用戶能夠更好地接收外界語音和環(huán)境噪聲等。
如今,新款AirPods搭載的H1芯片已經采用了16納米制程工藝,功耗做到了5mA;而其他TWS耳機廠商搭載的芯片還停留在28納米甚至55納米的水平,功耗普遍高于6mA。
由此可見,如同智能手機市場的重演,TWS耳機市場正在舉行另一場追趕蘋果的馬拉松比賽。各位朋友,大家認為呢?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