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團與星巴克相遇

原標題:當美團與星巴克相遇

文/孟永輝

流量,始終都是流量,這幾乎是所有互聯網玩家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看似永恒的主題?;蛟S,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流量面前看到了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發(fā)生。比如,移動互聯網時代下,資本撮合下的競爭對手的握手,再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美團加入到了星巴克的外賣大軍。原來,在流量的面前,一切都可以重新被定義。

一直以來,星巴克都是餓了么的天下。每次去到星巴克,我都會看到餓了么的那一抹藍色。沒有辦法,誰讓餓了么是阿里的資方呢,誰讓阿里戰(zhàn)略投資了星巴克呢。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星巴克里的那一抹藍色,或許,我們會感覺到一切都是那么地順理成章。然而,當美團的黃色出現在星巴克的店里,一切或許都將變了。

曾經,餓了么坐在星巴克的門店里喝著咖啡,接著訂單的日子,或許終將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或許是餓了么與美團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的流量爭奪戰(zhàn)。沒有辦法,誰讓星巴克有如此多的流量呢?誰讓美團和餓了么對流量有如此強烈的需求呢?

不可否認的是,流量的確在美團和星巴克的合作過程當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我們將美團與星巴克的合作僅僅只是歸結為流量本身,或許并不全面。我認為,除了流量之外,美團和星巴克的合作,或許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在原因。

當以反壟斷為代表的后互聯網時代洗牌開始走向深入,傳統意義上被互聯網巨頭們屢試不爽的資本操作套路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規(guī)范和限制。前有騰訊出售京東股份,后有阿里逍遙子不斷退出所投企業(yè)的董事,這些跡象開始表明,有關互聯網企業(yè)的壟斷監(jiān)管正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著。

曾經,阿里與星巴克的合作被看成是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的標志,阿里有大型的線上平臺,星巴克則有遍布各大城市,各大商超的線下門店。然而,如果我們拋開阿里和星巴克的較為明顯的線上和線下的標簽,剩下的,或許更多的是阿里借助自身的資本影響力開始不斷建筑自身生態(tài)體系的內在邏輯。所以,站在今天的視角再看待阿里與星巴克的合作,或許并不僅僅只是以線下和線下為主導的新零售的內在規(guī)律使然,而是更多反映出來的是阿里借助自身的資本影響力,不斷建筑自身生態(tài)體系的內在邏輯。

當互聯網紅利的結束,特別是以規(guī)模和效率為主導的商業(yè)模式走入到死胡同,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互聯網行業(yè)之間的互聯互通為主導的全新時代的來臨。曾經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生態(tài)高墻,現在開始了互聯互通的推墻運動。無論是阿里與騰訊,無論是騰訊與今日頭條,無論是美團與餓了么,它們必然都將會經歷一場深入而又全面的深度融合。

正是因為如此,我更多地認為,在流量的俗套邏輯之外,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美團與星巴克相遇背后的互聯互通的開啟,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持續(xù)不斷的推墻運動??梢哉f,美團開始出現在星巴克的外賣配送列表里,更多地體現出來的是互聯網企業(yè)的互聯互通的持續(xù)深入。很顯然,這是一場對用戶相當有利的全新動作,這同樣是重啟互聯網行業(yè)良性競爭的做法。

有了美團和餓了么的共同外賣支撐之后,用戶可以有更多新的選擇,可以獲得更多的實惠。無疑,最終的受益者其實是用戶。我想,以互聯互通為切入點,不斷推倒平臺的高墻,從而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這才是我們看待美團開始與星巴克相遇的正確邏輯。

于是,當互聯互通開始不斷地深入,當曾經被奉若圭臬的互聯網式的發(fā)展模式開始走向末路,我們或許需要更多地看到流量這個看似永恒的主題,開始扮演著并不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互通的持續(xù),流量將不再是被圈養(yǎng)的對象,而是真正成為被服務的對象?;ヂ摼W玩家們想要獲得新的發(fā)展,想要取得新的突破,必然需要跳出以往對于流量的盲目推崇和依賴,從而轉移到新的方面。

沒錯,無論是阿里巴巴的數字基礎設施,還是騰訊的「普通公司」,甚至是京東數科與京東云的整合,我們都可以看出的是,互聯網玩家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更多地轉移到流量之外的更多新的領域里。相對于流量的血雨腥風,相對于流量天花板的日益迫近,或許,新的領域才是新的藍海。

我想,這才是我們看到美團與星巴克合作的正確姿勢。

當美團和星巴克相遇的消息見諸報端,我們看到的是,有關美團加入星巴克的外賣行業(yè)對于星巴克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有關美團的服務對于星巴克的業(yè)務的促進;我們看到是,有關美團和餓了么將會在星巴克身上開啟新的流量爭奪戰(zhàn);我們看到的是,有關星巴克自身的外賣戰(zhàn)略的失敗的質疑……沒錯,這些都有其合理之處,這些都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地方。

然而,在我看來,我們應當更加深度地看到的是,究竟是什么導致了美團和星巴克的合作,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背景造就了這個現象的出現。

結語

當發(fā)端于互聯網行業(yè)的互聯互通開始持續(xù),當平臺為主導的商業(yè)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當人們對于資本的套路與操作日趨明朗,或許,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更加深層次的方向上來看待美團與星巴克的相遇。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知道,曾經被我們奉若圭臬的流量,或許早已不再是香餑餑;曾經被我們圈養(yǎng)的用戶,或許早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對象;曾經被我們趨之若鶩的資本,或許早已不再是萬能的。一切正在回歸重新開始的狀態(tài),這才是良性、健康的發(fā)展。

美團與星巴克的相遇,正是這一趨勢下的必然。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yè)研究專家,戰(zhàn)略咨詢顧問。長期專注行業(yè)研究,提供深度思考與硬核干貨。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2-01-24
當美團與星巴克相遇
當美團和星巴克相遇的消息見諸報端,我們看到的是,有關美團加入星巴克的外賣行業(yè)對于星巴克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有關美團的服務對于星巴克的業(yè)務的促進;我們看到是,有關美團和餓了么將會在星巴克身上開啟新的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