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詐騙層出不窮,國人為什么仍熱衷理財?

中國股民在過去的2015年里成了最具悲情色彩的社會群體,在社交網絡上不乏對中國股市和股民的調侃。而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之外,層出不窮的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也點燃了中國人的理財熱情,但由于問題平臺不斷涌現(xiàn)導致許多人血本無歸甚至妻離子散。

與此同時,余額寶等風險相對較低的貨幣基金型理財產品成為眾多人的理財首選,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21月31日,余額寶用戶已高達2.6億,這意味著平均每5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余額寶的用戶。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只是阿里的余額寶一家,百度、騰訊等互聯(lián)網巨頭亦有同類理財產品且用戶規(guī)模龐大。

這給出我們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么突然熱衷理財了?原因自然是錯綜復雜的,有些涉及到社會問題的因素難以言說,這里只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分析。

1、國人對待金錢的觀念因時代而轉變了

過去,中國人是出了名的守財奴,美國人在脫口秀里調侃中國人比印度還摳門,印度人好歹還在打折時逛商場購物,中國人是天天逛商場可是只逛不買。這種情形現(xiàn)在表面上扭轉成中國人到海外瘋狂購物了,但要注意的是“瘋狂”背后是大多數人抱著這輩子就出一次國可勁兒花的心態(tài)造成的。

中國人的守財還體現(xiàn)在居民儲蓄率上,美國居民存款率很低,但中國居民儲蓄率雄踞全球首位,創(chuàng)下兩個“最”,第一個“最”是全球儲蓄金額最高,第二個“最”是人均儲蓄金額最高。原因在于購房、教育、醫(yī)療等預防性儲蓄行為的普遍,這個涉及到社會保障體系不過多闡述??偠灾?,過去中國人習慣存錢的原因在于以備將來不時之需,而現(xiàn)在這種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

雖然儲蓄利息很低,但中國人骨子里相信“錢生錢”的道理,相信“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這種從結果推導出原因的社會規(guī)則,錢存在銀行里幾年之后不升值反因物價上漲而貶值,結果富人通過銀行貸款輾轉騰挪愈發(fā)富裕。所以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錢能生錢”的認知已經根深蒂固,促使國人對待金錢的觀念發(fā)生轉變,開始轉向將閑置資金投向股市或者理財產品。

2、互聯(lián)網對金融理財產品的普及和渠道拓展

互聯(lián)網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過去投資理財是有錢人的游戲,并不屬于社會大多數。原因一方面在于閑置資金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投資理財的接觸較少認知不足,亦即信息不對稱。而互聯(lián)網金融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局面。

過去,徘徊在投資理財門外的人在自我理解中認為理財是有一定門檻的,是需要一定的資金儲備的,但是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直接將投資門檻拉低為0,改變了這一錯誤認知。過去,人們認為投資理財是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的(事實上的確很重要),但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傻瓜式操作直接將操作門檻降低為0,再次打破人們固有認知。

另外,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對投資渠道的拓展也是中國人將錢從儲蓄賬戶中拿出來投向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所在。過去,中國人有錢,但是投資無門,股市風險大,基金黑幕多,房產投資又有諸多條件限制,若非如此中國大媽也不會一窩蜂地搶購黃金?,F(xiàn)在眾多理財產品一涌而出,自然吸引國人蜂擁而至。

3、根源上還是投機心理和不安全感作祟

中國人突然熱衷投資理財,從心理上看原因來自兩個方面的不安全感,一方面是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考慮到潛在的教育、醫(yī)療等開銷不得不提前做出打算,但因短時間內無法賺取巨額財富,只得抱著投機心理將錢投向股市或者理財產品上。

不安全感的另一方面則是對“錢攥在自己手里是否明智”的不安全感,這牽扯到房價、物價等各個方面,許多人開始盤算,假如現(xiàn)在不把錢用作買房等投資,幾年之后房價和物價大漲,而我的錢還是那么多,相比之下反而貶值了,實在不明智。所以許多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錢到底應該攥在自己手里還是拿去投資?”

以上三個原因大概就是中國人突然熱衷理財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國人對理財的趨之若鶩也讓許多不法分子趁虛而入,抓住投資者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以投資理財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過去的2015年各類金融詐騙手段已經讓我們領教其可怕之處,但是正如那句調侃“傻子太多,騙子明顯不夠用了”,隨著各種新型詐騙手段的出現(xiàn),許多人還是防不勝防落入圈套。

中國人的腰包鼓了,但對待投資理財顯然還是個新手,缺乏專業(yè)知識和風險認知?;蛟S投資理財產品的用戶們應該在腦門上貼個紙條:新手上路,請多關照。

本文作者郝小亮,最極客創(chuàng)辦人,TMT領域觀察家評論人,《商界評論》《計算機應用文摘》特約評論員。掃描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01-07
金融詐騙層出不窮,國人為什么仍熱衷理財?
中國股民在過去的2015年里成了最具悲情色彩的社會群體,在社交網絡上不乏對中國股市和股民的調侃。而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之外,層出不窮的互聯(lián)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