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知名調研機構IDC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第3季度,vivo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達到1920萬臺,首度奪得亞軍,而且與冠軍OPPO只有90萬臺的差距。另一家調研機構賽諾的報告顯示,今年9月vivo X7Plus奪得了2500-2999元價格段的銷量冠軍,vivo X7則拿到了2000-2499元價格段的亞軍。
不知不覺之間,vivo已經成長為今年中國手機市場最大的黑馬。不過,老冀縱觀中國手機市場,一直都是各領風騷一兩年,無論是最早的波導TCL,還是后來的中興、酷派、聯(lián)想,風光一時不久就沉寂下去。如今,已經從黑馬變成白馬的vivo,還能持續(xù)火下去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看vivo因何而成功,它過去的那些成功要素在未來是否還能起到關鍵的作用。那么,vivo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原因都有哪些?
老冀認為,vivo的成功,關鍵在于“飛輪模式”。vivo致力于洞察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并基于消費者需求做極致的產品創(chuàng)新。其自研自產的模式,既保證了高效率,還打造了高品質。高品質又為vivo帶來了品牌溢價,從而有能力實施成本較高的體驗式銷售。有了體驗式銷售,又能夠幫助vivo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由此,高速旋轉的“飛輪”為vivo的前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未來vivo能否持續(xù)成功,關鍵在于“飛輪模式”的可持續(xù)性。
飛輪一:洞察消費者真正需求的產品創(chuàng)新
老冀發(fā)現(xiàn),深入挖掘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是vivo產品創(chuàng)新的原點。2015年,僅vivo內部設立并完成的調研項目就達到146個,平均每2.5天就有一個,與消費者面對面深度訪問的時長超過3000小時,定量覆蓋用戶樣本數(shù)量達到27.3萬人。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消費者需求,vivo的研究人員甚至會與被訪者一起生活、工作,耗費長達數(shù)周的時間,作為被訪者生活中的“隱形人”,觀察和體驗被訪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vivo X7中的moonlight柔光燈,就是洞察消費者真正需求的最新成果。此前,經過大量的調研和分析vivo產品團隊發(fā)現(xiàn),消費者使用前置鏡頭的頻率已經趨近后置鏡頭,尤其是每天晚上9點以后,前置鏡頭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后置鏡頭。然而對于這種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手機行業(yè)卻缺乏應對——用戶普遍反饋,在夜間室內(家里/休閑娛樂場所)等光線不充足的環(huán)境下,使用前置鏡頭拍人物(單人、雙人、多人)的效果經常呈現(xiàn)出非常不滿意的狀況。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moonlight柔光燈應運而生。vivo光學實驗室與美國Arcsoft公司合作,對X7的美顏算法進行了全面的革新,創(chuàng)造了第二代復眼防抖和夜景加強算法。后置攝像還依靠高通8976優(yōu)秀的ISP性能實現(xiàn)了超快速的夜景算法,在普通模式下拍照瞬間自動進行6幀合成,在真正的夜景模式下做到10幀夜景合成。
如何讓光能夠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達到最適合的補光效果是柔光燈研發(fā)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vivo的工程師按照攝影棚拍人像寫真環(huán)節(jié)模擬,驗證了上百種方案,進行了無數(shù)次調整,最終尋找到最適合的補光效果:在柔光設計不刺眼的前提下,讓光線保持在5000K的最佳色溫上,同時讓燈的顯色指數(shù)更高,更接近于光的本色。
對于vivo來說,未來的挑戰(zhàn)一是能否持續(xù)洞察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二是能否將需求轉化成產品上的創(chuàng)新。如今這兩點都越來越難。手機行業(yè)已經將用戶體驗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部分實力雄厚的手機廠商更是通過布局專利、壟斷上游供應鏈等方式,提高產品創(chuàng)新的難度。
過去我們曾經看到,vivo在將手機Hi-Fi音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在拍照功能的挖掘上卻慢了半拍,好在很快迎頭趕上。此外,vivo早就洞察到了消費者對曲面屏的喜好,并在今年3月推出首款曲面屏國產手機XPlay 5,但是卻由于設計上的原因,并沒能真正打動消費者。未來vivo還須更加努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產品創(chuàng)新能力。
飛輪二:高品質高效率的自研自產模式
老冀認為,vivo的成功還在于獨特的自研自產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對加工鏈、品質控制方面具有更高的把控力,快速處理異常情況,培訓更加專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在產品測試投入與把控方面也更加嚴格,產品的協(xié)調性與品質也更好。
例如,如果上午發(fā)現(xiàn)手機的問題,開發(fā)部門就能夠馬上商討解決方案,下午就能夠解決問題。而如果把生產放在OEM廠,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要輸出和整理報告,送到廠商那里去解決,然后再反饋到OEM安排變更,從而極大地消耗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
自研自產模式還能夠對產品提出更高的品質標準。vivo需要在試模、試產、量產三個環(huán)節(jié)各進行一次品控檢測,每次測試完成之后,根據(jù)反饋對產品做變更。一個機型在開發(fā)階段,就要報廢掉7000到10000臺手機。以vivo目前暢銷的X7產品為例,研發(fā)期間完成的測試用例軟件87000條,硬件1500個門類,完成全部測試至少消耗45000個人工時,期間提出軟硬件共7000多項修改意見。
據(jù)老冀了解,vivo的多項測試標準都遠超行業(yè)標準。比如,為了提升手機在極端氣候下的使用效果,將溫度測試范圍由行業(yè)標準零下10℃擴展到零下30℃,要求手機能夠在這樣極端環(huán)境中正常工作;抗跌落性能方面,要求產品在1米高度、26個角度進行跌落,覆蓋所有可能跌落到的典型位置,跌落次數(shù)最多100次/臺,而行業(yè)標準是僅要求6個面在0.5m高度跌落共計12次。
老冀聽說,在X7產能吃緊的時候,vivo一度想外包少量的生產,但卻發(fā)現(xiàn)OEM廠根本無法達到vivo對品質的要求,只能作罷。
未來vivo的一大挑戰(zhàn),就是垂直一體化的自研自產模式能否繼續(xù)保持對水平化分工的ODM和OEM廠商的優(yōu)勢。如果這些廠商的專業(yè)化能力和水平趕超了vivo,就會讓vivo龐大的制造業(yè)資產陷入規(guī)模不經濟的窘境。
飛輪三:全方位體驗式銷售
老冀認為,vivo獨特的“飛輪模式”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與消費者的接觸點。如今,vivo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將近20萬家門店,從而最大程度地觸及自己的目標消費者。通過上述自研自產模式打造的高品質產品,通過高品質產品所產生的溢價能力,vivo能夠與廣大經銷商建立起利益共同體,促進銷售體系的正向循環(huán)。
值得注意的是,vivo正在加緊打造近4000家體驗店。和傳統(tǒng)賣場不同,體驗店只銷售vivo的商品,不僅有更大的商品展示面積,還有專門的咨詢服務區(qū)域。在體驗店中,每位導購員都至少需要具備一項服務特長技能,從手機貼膜到解決顧客各種使用問題,在顧客許可時主動與顧客互加微信,以隨時響應服務。此外,很多體驗店還將從手機保養(yǎng)、手機清洗、小包裝到相片打印甚至雨傘服務等16項服務張貼在醒目位置,vivo用戶能夠完全享受這些服務。在服務商圈定位下,包括手機貼膜等多項服務也向非vivo手機用戶免費提供。
老冀注意到,與傳統(tǒng)賣場相比,體驗店具備更強的銷售能力。例如,一家遠離華強北手機商圈、被認為“賣不出機器”的體驗店,2015年竟然實現(xiàn)了旺季月份銷量同比2014年數(shù)倍的增長。
如今,vivo還在門店系統(tǒng)中嘗試融合售后服務和信息反饋。用戶如果要維修手機,可以直接交給vivo的任何一個門店,售后服務中心的業(yè)務團隊會定時去取,保證85%的用戶在7天內完成送修、返還的全過程。vivo也要求門店的導購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充分交流和溝通,從而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反饋回vivo的產品部門,作為產品迭代升級的重要依據(jù)。
由此看來,vivo的線下渠道正在從過去單純以銷售為核心的線下門店,轉化為融合銷售和服務功能的綜合平臺。
在渠道方面vivo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就是這種向服務的轉型能否盡快完成,以便組建更有效率、也更加扁平化的渠道體系。如果讓競爭對手搶先完成這種轉型,vivo的渠道體系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競爭力。
盡管未來在各個方面,vivo的“飛輪模式”都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但是老冀并不認為它會慢下來,這是因為vivo一直秉承本分、務實的企業(yè)文化,這也使得vivo的員工能夠不斷完善飛輪的每個方面,讓整個系統(tǒng)運轉得更有效率,從而驅動vivo這輛戰(zhàn)車繼續(xù)高速前行。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