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每年投入300多名核心成員、2000多名員工專職打假,打假效果立竿見影,也令一些售假者聞風喪膽,逃竄至其他平臺。
近日,淘寶宣布了一個最新的調查數據:2016年5月22日這一天,寄生在淘寶網的“廣告商品”超過4730萬。這些商品并非因交易而發(fā)布,它們的“特殊使命”是將淘寶網當成廣告展示“櫥窗”--通過在商品圖片或店鋪介紹上公布QQ號、微信號,將售假、欺詐行為引導到其他平臺進行,逃避淘寶監(jiān)管。
社交平臺成假貨避難所
“無貨僅供欣賞”,“廠家直銷各種鞋包服裝,店主微信號是……”,“秒殺一切市場原版貨,更多細節(jié)請加VX(微信)查看”.打開淘寶網,寶貝鏈接中沒有任何商品信息,甚至沒有發(fā)生實際交易,只展示一組廣告語或圖片,并留下店主的社交、導購、團購、促銷、購物平臺等外部網站聯系方式的案例不勝枚舉。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僅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在淘寶上看貨,然后通過常用的其他社交軟件進行議價和交易,似乎合情合理。然而淘寶打假特戰(zhàn)隊成員陳凡告訴記者,這些“幽靈”商品被稱為“廣告商品”,原因正是它并不以交易為目的,而僅僅借用淘寶店鋪打個廣告,吸引買家脫離淘寶平臺,到QQ、微信等社交平臺交易。
“在社交平臺售假,成本和風險都會更低”,陳凡表示,因為淘寶持續(xù)高壓打假,售假者開始逃離淘寶,轉戰(zhàn)微信。“因為能與買家直接交易,而不是在公開的網站上賣東西,也更無需擔心有人會發(fā)現并舉報你。”
由于沒有使用旺旺聊天軟件、支付寶平臺等淘寶官方認可的交易通路,導致淘寶無法對交易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管,也就很難充分制約和處罰賣家。同時,由于社交平臺的半封閉性,無疑更加大了監(jiān)管部門追蹤非法商品交易的難度。
4730萬條“廣告商品” 暗藏大量假貨欺詐
據淘寶網統(tǒng)計,2016年5月22日,全網上述類似的廣告商品逾4730萬,其中96%都出現在實物類目,即通過實物類目的窗口導流到其他平臺,后續(xù)引發(fā)大量劣質、作弊、假貨、欺詐問題。
此前曾發(fā)生過買家花了數千元賣名貴寵物狗,結果加了店家微信后,對方只發(fā)來一只普通狗;也有買家通過微信聯系到賣家,想要買一條259元的裙子,但直接線下付款后,一直沒有收到貨;還有買家通過淘寶網找到一家翡翠老字號,被誘導到微信上交易,花了9.5萬買了塊翡翠后發(fā)現商品有問題,但賣家一直不配合處理。
法國著名皮革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簡稱LV)等542個品牌是阿里誠信維權機制的成員。去年9月,阿里通過輸出大數據打假工具,幫助廣州經偵大隊抓獲犯罪嫌疑人7人,查獲假冒LV成品、半成品6000余件等,案值近億元。然而,近日LV集團的一組22頁證據材料顯示,這些經過阿里嚴厲打擊的制假售假團伙,又名目張膽地將假貨轉移至其他平臺繼續(xù)銷售,大量都是把淘寶當做流量窗口,在微信上發(fā)生實際交易。
平臺間亟待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打擊售假
對此,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從2015年開始即聯手反欺詐、反假貨、客滿等團隊啟動了專項治理行動。截至目前,淘寶全網廣告商品總量下降比例高達34%.
“我們通過結構化建模、算法優(yōu)化等方式對這些廣告商品進行處理。大部分商家在收到我們的警告后會自行刪除或下架,而對于警告無效的商家,我們給予下架扣分、刪除商品,直至搜索屏蔽、下架店鋪內所有商品等處罰。”陳凡表示,去年11月到今年5月,專項行動綜合運用上述各種手段,已累計對207萬余廣告商品做出處罰。
“阿里作為一家企業(yè),憑借一己之力不可能解決假貨這一世界性難題。”他認為,電商平臺之間亟待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探討如何在互聯網時代進行分工合作,不給違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機。
- AI狂潮下,馬克?庫班預測:全球首位萬億富翁將如何誕生?
- 小米汽車YU7三大垂媒續(xù)航測試實力領跑,挑戰(zhàn)極限,無續(xù)航焦慮
- 比亞迪天神之眼升級:百萬大軍齊上陣,智駕升級破繭而出
- 周鴻祎遭指控抄襲引爭議,AI巨頭搶占硬件入口激戰(zhàn)正酣
- 新能源車新勢力:蔚來、問界晉升豪華陣營,小米、理想、特斯拉挑戰(zhàn)中高檔市場
- 智能眼鏡市場潛力巨大,2025年沖刺百萬大關:銷量暴增130%的瘋狂時代?
- 三星工藝競爭力不足,價格優(yōu)勢難掩技術短板
- 三大運營商重啟eSIM業(yè)務,不再涉足手機,別再讓Air和折疊搶風頭了
- 騰訊音樂版權盛宴引爆市場,分析師稱付費與分紅閉環(huán)成新增長引擎
- 未來已至?蘋果智能眼鏡曝光,或與Meta Ray-Ban一決高下,2027年驚艷亮相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