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已經不是簡單的線上到線下,也不是簡單的從線下反向到線上,它已經泛化,泛化的思維角度都可以有哪些?這個直接影響到每個企業(yè)如何做自己最適合的O2O.我們不應該總是去問答案,而是應該在不斷的思維探討和創(chuàng)新中尋找自己的答案。基于這個目的,O2O交流群進行了O2O的思維角度的討論。
九州源_趙小華:在我看來對于O2O不同的行業(yè),運營方式差別很大。常常說的是服務類的,如餐飲,這方面本人沒有經驗。另外就是實物電商的O2O.實物電商應該從兩方面入手,產品和人群。
哪些產品更需要?如家具,那些人群更需要?如農民。我做了一年的城鎮(zhèn)電商,實體店,不管怎樣,想起來也很簡單,都是流量,從線下拉流量與從線上導流量到線下而已。
周勇@享買:個人覺得O2O核心主要在這幾個方面:1.全渠道(線上和線下);2.信息化,企業(yè)的所有流程(管理、服務、產品)信息化管理;3.面向客戶的服務鏈條數(shù)字化延伸并演化,基于數(shù)據挖掘出來的新的用戶需求增長點和業(yè)務點。
O2O的時候就會和傳統(tǒng)模式不同,事后也會包括很多的售前數(shù)據,所以價值會極高,對于精準營銷到達會有極大貢獻,結果就是做正確了的O2O會讓企業(yè)的投入產出比發(fā)生質的變化。
老熊消失的記憶:葉老師,線下實體是店鋪或自動販售機有本質區(qū)別嗎?建一個不需線下太多交流的自動販賣機,賣合適的產品,線上來完成別的需要。
皓然:對于老熊的問題,個人感覺,差別很大:關鍵在服務的導入、價值的深挖,以及二次傳播和銷售;這些都需要人來完成。
友寶有做!但真心不看好!用微信支付,有雞肋的感覺!這事兒帶出來另一個問題:目前的O2O,大多還是線上企業(yè)的無奈選擇!他們太不了解線下的特點了!友寶的案例很有特點!
LIU LIAN:友寶的案例有同感,可能他的策略在于線下接觸點的擴張,但是沒有了交互的服務,線下網店的價值恐怕只有廣告牌了。
老白渡生意人:站在實體零售的角度下,我倒是覺得現(xiàn)在的O2O大多是擁有獨立線下實體的品牌面臨線上競爭后,非常值得參與的一種形式。純線上的品牌,例如天貓上的三只松鼠、早期的韓都衣舍裂帛等等,在沒有線下支撐的前提下完全是推進不了的,當然,平臺性質B2C不算。
我們現(xiàn)在接觸的案例大部分是傳統(tǒng)企業(yè)在向線上進軍時,產生O2O需求,包括家電\建材\快消\3C\汽車等多個品類。
葉開:是的,未來最大的陣地是傳統(tǒng)企業(yè)的O2O,而非簡單的線上線下。甚至不一定到互聯(lián)網電商的線上,而是在線下–移動–線下的循環(huán)。
老白渡生意人:對,O2O的O概念現(xiàn)在也泛化了。繼續(xù)先進信息系統(tǒng)整合的全渠道營銷可以是未來O2O發(fā)展的趨勢。
九州源_趙小華:特別是思維的融合很重要。既要懂電,也要懂商。其實O2O相對于純電商就是增加了人這個環(huán)節(jié),face to face,這個變量的增加就有了很多精彩之處。
從線下往線上看就是這樣。對象數(shù)字化是前提,所以很多產品目前還不能上線。當然也包括消費者信息的數(shù)字化。服務產品的數(shù)字化需要很大的教育成本。大眾點評這么多年也才是很少的一塊。
皓然:@葉開 老師,看到好幾個實木家具生產商了,您覺得:O2O體系,會對家具城市場造成什么程度的影響?
葉開:從消費者和移動社交方面,打通品牌、經銷商、終端、消費者和設計服務、家裝服務的通路,實現(xiàn)一個類似宜家的生態(tài)鏈模式。可以平臺聯(lián)合,非競爭品牌、目標客戶群交叉的,可以平臺對平臺聯(lián)合。
A楓鈞:開一個家居體驗館,有家具、有茶、有紅酒。
葉開:是的,從客戶體驗入手,結合對目標客戶群或者叫粉絲更合適,然后設計品牌聯(lián)合平臺的O2O,轉化粉絲,轉化價值,轉化你的商業(yè)目標。
- 天璣9500芯片即將震撼登場,挑戰(zhàn)驍龍?zhí)O果兩大旗艦
- 李想論“蔚小理”飯局:坦誠碰撞,不回避觀點,共創(chuàng)未來
- 大眾點評嚴打“云探店”亂象,重塑誠信評價環(huán)境
- 甲骨文欲收購TikTok美國業(yè)務?字節(jié)跳動回應:傳聞不實,真相大揭秘
- 谷歌安卓新功能引發(fā)隱私擔憂:Gemini AI深度整合引爭議
- 蘋果自研芯片冒險之舉:雷軍深表贊同,但需經受市場考驗
- AI插件崛起,顛覆產業(yè)新格局
- 羅馬仕員工疑似面臨失業(yè),高管退群引關注:究竟何去何從?
- DDR4飆漲破紀錄,DDR5黯然失色:DRAM市場風云突變
- 字節(jié)反擊:否認被財團收購TikTok美國業(yè)務,揭秘背后商業(yè)博弈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