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準備最早于6月底舉行的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宣布推出首款自主研發(fā)、基于ARM架構的Mac處理器,以取代英特爾的芯片。
蘋果目前計劃在6月22日周舉WWDC大會。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將在大會上公布代號為Kalamata的芯片計劃,以便給外部開發(fā)人員留出更多時間,讓他們在2021年新款Mac電腦推出之前進行調整。
知情人士補充稱,由于蘋果硬件轉型仍需數月時間,為此其推出芯片的時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新處理器將基于與蘋果設計的iPhone和iPad芯片相同的技術。不過,未來的Mac仍將運行macOS操作系統(tǒng),而不是iOS系統(tǒng)。
蘋果Mac芯片使用的技術來自日本科技巨頭軟銀集團旗下子公司ARM的授權。這種架構不同于英特爾芯片的底層技術,因此開發(fā)者需要時間來針對新組件優(yōu)化軟件。蘋果和英特爾均就此拒絕置評。
這將是Mac電腦推出36年以來首次使用蘋果自主設計的處理器。在此期間,它只換過兩次芯片。上世紀90年代初,蘋果從摩托羅拉處理器轉向PowerPC。在2005年的WWDC上,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宣布將PowerPC換成英特爾芯片,蘋果也在2016年1月推出了第一批基于英特爾處理器的Mac電腦。
知情人士說,與當時的做法一樣,蘋果計劃最終將整個Mac產品線換成基于ARM的處理器,包括最昂貴的臺式電腦。
蘋果僅擁有約10%的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因此這一變化可能不會對英特爾的銷售額造成太大影響。不過,Mac電腦被認為是高端產品。因此,如果蘋果出于性能原因而放棄英特爾芯片,可能也會促使其他個人電腦制造商考慮采用類似的舉措。微軟、三星電子以及聯(lián)想都已經推出了搭載ARM芯片的筆記本電腦。
在英特爾芯片性能改進速度放緩后,由約翰尼·斯勞吉(Johny Srouji)領導的蘋果芯片開發(fā)團隊決定進行調整。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的工程師們擔心,堅持英特爾的路線圖將會推遲或破壞未來某些Mac電腦迭代。
知情人士稱,在蘋果內部,對搭載基于ARM芯片的新Mac電腦測試顯示,與搭載英特爾芯片的版本相比,新Mac電腦性能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在圖形性能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方面。蘋果的處理器也比英特爾的更節(jié)能,這可能意味著未來Mac筆記本更薄更輕。
蘋果此舉將成為今年WWDC上的一大亮點。由于全球疫情的不穩(wěn)定性及其對蘋果產品開發(fā)的影響,蘋果芯片發(fā)布的時間可能會改變。
在此次大會上,蘋果還準備對iOS、iPadOS、tvOS和watchOS等其他操作系統(tǒng)進行更新,同時推出改進后的增強現(xiàn)實功能、與外部應用和服務的深度整合,以及改進Apple Watch的健身功能。在去年發(fā)布的iOS 13出現(xiàn)了幾個問題后,蘋果的優(yōu)先事項是改善其移動軟件的性能。
蘋果正在研發(fā)至少三款用于自己Mac的SoC處理器,其中一款是基于A14芯片開發(fā)。知情人士說,除了主要的中央處理器,蘋果還在研發(fā)圖形處理器和用于處理機器學習的神經引擎。過去,蘋果曾為Mac電腦的特定功能開發(fā)芯片,比如安全功能。
隨著生產技術的領先優(yōu)勢下滑,英特爾面臨更多競爭。臺積電正采用更先進工藝為英特爾的許多競爭對手生產處理器,該公司將使用5納米生產技術制造新的Mac處理器,與下一代iPhone和iPad Pro采用同樣的工藝。英特爾的競爭對手高通和AMD也需要臺積電生產芯片。
蘋果的芯片項目已經進行了好幾年,被認為是該公司最秘密的項目之一。2018年,蘋果成功開發(fā)了一款基于iPad Pro處理器的Mac芯片,用于內部測試,這讓該公司有信心在今年宣布這樣的轉型。(小?。?/p>
- 全球智能攝像頭市場增速放緩,小米逆勢增長,中國廠商主導新格局
- 飛利浦 Hue 美漲價:關稅壓力下的市場挑戰(zhàn)
- 小米AI眼鏡:科技與生活的無縫連接,1999元起探索未來新視界
- 小米 AI 眼鏡打破常規(guī),驍龍 AR1+BES2700H雙芯方案引領科技新潮流
- 2025惠普商用AI戰(zhàn)略暨AI PC新品發(fā)布,智領辦公新未來
- 智能眼鏡散熱新革命:xMEMS“芯片風扇”來勢洶洶,明年初量產引領行業(yè)新風向
- 揭秘AI硬件新動態(tài):OpenAI與Jony Ive秘密研發(fā)非穿戴設備
- 小米智能門鎖2大屏貓眼版上架:實用又時尚,指紋識別+智能貓眼,價格親民!
- 小米新品米家恒溫電水壺3:實用與設計并存,兼顧溫度與容量,親民價格值得關注
- vivo WATCH 5 eSIM 版即將發(fā)布,專業(yè)網球模式解鎖,運動健康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