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消息(劉定洲)在昨日舉行的“2018中國聯通邊緣云生態(tài)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聯通網絡發(fā)展部網絡演進處經理王常玲女士以“邊緣云使能CUBE-Net2.0的落地實踐”的主題演講,詳細介紹了中國聯通在邊緣云領域的探索和未來思考。
王常玲表示,從2017年開始,中國聯通沿著CUBE-Net 的目標架構,逐步采用云化思維統(tǒng)一構建網絡基礎設施,白盒設備和網絡軟件化逐步邁進。CUBE-Net 2.0不是為了網而網,是為了對業(yè)務和產業(yè)進行賦能,真正能做到云網一體、網隨云動。
目前,聯通對A網的DCI的開發(fā),要求所有網絡一點入云,已經做到一點接入,超過200個云服務連接。第二,SDN化改造,網絡資源統(tǒng)一調度編排。第三,城域和骨干網絡的打通。第四,通信云層面的統(tǒng)一編排開發(fā)。
“聯通一直沿著開發(fā)研究目標架構和商用試點齊頭并進的策略,包括首次CORD試點,vBAS試點等,都是齊頭并舉來推進。聯通也作為國內第一家運營商首先發(fā)布了通信云白皮書,第一家進行了NB-IoT集約化和vEPC的商用部署。”王常玲說。
中國聯通通信云分為三層架構,MEC邊緣云是通信云DC三層架構的最底層。中國聯通希望通過CUBE架構重新對邊緣云進行定義和賦能,打造產業(yè)生態(tài),賦能不同的應用。盡管邊緣云在目標架構上、物理上、服務上、接入上是分散的,但在管理上、切片上是和通信云一體化統(tǒng)一考慮,以構建固移融合的、集約化管理的一張智能化邊緣云網絡。
同時,中國聯通對邊緣云采用“先行先試”的原則,今年宣布在15省市開啟邊緣云試點,以聚合產業(yè)鏈,豐富產業(yè)生態(tài)。通過成立中國聯通邊緣云創(chuàng)新實驗室,將引導合作伙伴加入其邊緣云生態(tài),共同做大產業(yè)。“我們不是為了邊緣而邊緣,而是結合目前業(yè)務對大帶寬、低時延、專業(yè)化,包括一些專用網絡的需求,以業(yè)務需求為邊緣云構建導向。”王常玲指出,中國聯通的基礎設施層是采用通用的NFVi網絡架構,在業(yè)務使能層是統(tǒng)一的標準開源架構,在應用層,通過標準的API接口定義,可以提供目前行業(yè)各種豐富多彩的應用。高清視頻、定位、車聯,各種豐富多彩的應用都可以通過邊緣節(jié)點來實現。
當然,邊緣云仍然面臨很多挑戰(zhàn)。王常玲認為,首先,因為業(yè)務的碎片化,邊緣云可能是針對單一部署,需要降低計算開銷。第二,在整個架構上,可能單點只需要單一或者兩三個能力的組合,在整個部署能力特性上要進行明確定義。第三,如何能進行敏捷智能化的運維。第四,如何能更好的引入人工智能,發(fā)揮邊緣計算的整體優(yōu)勢。
為此,中國聯通采取“輕量級部署”策略,雖然有超過7000個邊緣機房,但不能都為邊緣云節(jié)點所利用。此外關鍵的問題,一是如何將OpenStack進一步輕量化。二是一些微服務架構,Docker、容器技術,能不能迅速引入到邊緣云降低管理開銷。第三則是網絡能力需求和成本考量,到底采用什么樣的商業(yè)模式進行。此外,還有局房條件和面積受限、邊緣云的管理、邊緣云的自愈和自動擴縮容等問題需要解決。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王常玲最后表示,中國聯通希望進一步攜手各產業(yè)界的合作伙伴,也和各分公司、子公司共同努力,共創(chuàng)邊緣云的商用未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