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于蘋果公司而言有多重要?
在2014年,如果說中國對于蘋果公司而言有多重要,這絕對是一個荒謬的話題。沒有人認為,這樣一個還顯得貧窮的國家能夠有多數人會購買昂貴的蘋果手機。但現在,這種風聲完全扭轉過來了,批評蘋果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了。
疫情對于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印度的影響還在蔓延中,這一定程度上應該影響了蘋果將工廠向印度轉移的進度。在6月,有報道曾稱,印度將部分新iPhone SE的制造轉移給緯創(chuàng)公司。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新款iPhone SE將給蘋果帶來在印度市場圍剿三星的機會,目前三星在印度每年能售出約3000萬部手機。伴隨著蘋果向印度進發(fā),產業(yè)鏈如和碩和富士康也正在擴大其在印度的工廠。據悉,僅富士康在印度的新廠投資就超過了10億美元。
印度政府對于智能手機制造商也推出了一些新的激勵措施。政府承諾將在5年內向出口給印度的智能手機公司提供給約66億美元資金。據悉,蘋果將其在中國的制造業(yè)的20%從中國轉移到印度,蘋果將在印度制造價值約為50億美元的iPhone、iPad和電腦。在第二季度的蘋果財報分析師會議上,庫克表示,蘋果公司的供應鏈是全球化的,蘋果的產品可以實現在全球任何地方制造。
作為供應鏈管理大師,蘋果CEO庫克的回應實在是太明智。
庫克依然看好中國,iPhone 11機型是中國最暢銷的智能手機,iPad和Mac帶來的收入依然強勁,其中將近七成的用戶是從安卓轉換過來的。雖然有分析師認為,雖然5G在中國商業(yè)化步伐很快,但取得的成就依然受到資費等影響,所以很多用戶依賴拼多多等補貼,趕上了iPhone 11的后車尾燈。
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蘋果第二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了32%,因為市場對于iPhone 11和iPhone SE手機的需求更加強勁。當iPhone SE以3299元的價格發(fā)布時,很多人都還懷疑他能都在眾多的中國安卓品牌的圍剿中實現突圍,iPhone SE是iPhone 8的加強版,因為增加了A13芯片。毫無疑問,從財報上看,它是成功的。7月份,蘋果公司在北京三里屯的新店重新開業(yè),這也意味著蘋果在繼續(xù)加大對于中國市場的大量投資。
當然,蘋果在中國也逐漸面臨著更多的麻煩。諸如,最近,蘋果不得不在應用商店刪除約3萬個應用程序,其中2.6萬個游戲應用未獲得批準。截至目前,在蘋果應用商店約有6萬個付費游戲,每年收入將近164億美元。而美國應用商店的應用收入位居第二,為154億美元。在筆者看來,游戲審批問題不代表中國對于蘋果公司的報復,但蘋果卻仍然面臨著中國公司的訴訟,一家中國公司聲稱自己擁有Siri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專利,要求蘋果賠償人民幣100億元。但實際上,這一筆賠償,筆者以及眾多業(yè)內人士,均不看好。
再進一步看蘋果第三季度的財報。大中華區(qū)市場的銷售額增長幅度在全球其他大區(qū)的增長幅度是最低的,僅為1.8%。但亞太地區(qū)的凈銷售額卻達到了184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銷售額的34.3%,這是一個歷史新高的數字。
截至目前,蘋果在全球擁有510家應用商店,其中271家在美國,亞洲總共才88家。雖然亞洲的應用商店數量僅為全部的17.2%,但這幾個季度,所帶來的收入總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
日本雖然僅有10家店面,但最近一個季度,其貢獻了收入的8.3%。而歐洲擁有蘋果公司35%的店面,但卻貢獻了僅25%的收入。在本周,蘋果公司在泰國曼谷開設的第二家店面開始營業(yè)。
蘋果公司一直在嘗試在印度孟買開設應用商店,但由于印度的零售法規(guī)的影響,一直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據傳,蘋果公司有望在2021年在印度開設第一家應用商店,這家店有可能在首都新德里。
亞洲對于蘋果公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幾年前的大中華區(qū),近幾年的南亞次大陸。雖然中國的應用商店貢獻了超過美國的收入,但仍然存在關于官方方面的一些風險。
- 智解辦公痛點,質造聲學標桿:iFLYBUDS Pro 3重新定義AI會議耳機
- 自在無界,AI隨行:iFLYBUDS Air 2開啟全場景智能聲學革命
- 三重價值躍遷:未來智能發(fā)布AI耳機新品iFLYBUDSPro 3與Air 2
- 2025年現代建筑七大趨勢:從極簡主義到智能家居
- 醫(yī)療保健物聯網安全的八大要點
- AI與區(qū)塊鏈耦合集成:六大創(chuàng)新預測
- 如何在動態(tài)云環(huán)境中保護機密安全
- 如何提高聯合循環(huán)發(fā)電廠空冷冷凝器的性能
- 語音人工智能機器人在加速人工智能應用和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
- 2025藍牙技術爆發(fā)前夜:54億臺設備引爆萬物互聯,低功耗革命重塑產業(yè)格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