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運動時,不喜歡攜帶笨重的手機,但是又怕錯過重要的電話和信息。同理,如果在工業(yè)企業(yè)的5G智能設備中,每臺都設置有SIM卡槽,并不現實也不方便。這時,就需要相關設備開通eSIM功能,讓物聯設備通過5G網絡接收相關指令。
在eSIM業(yè)務方面,三大運營商近年都在努力拓展,在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一號N終端”會成為趨勢嗎?
三大運營商發(fā)力eSIM功能
據《北京商報》報道,中國移動近日正式推出支持eSIM功能的“一號雙終端”業(yè)務。
其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對推進eSIM業(yè)務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覆蓋范圍已經遍及全國。中國電信方面,相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已經可以辦理eSIM卡業(yè)務了,只是還沒有公布實際使用人數。中國聯通方面,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究eSIM卡的相關內容,后來更是與蘋果、華為展開了合作,共同探討eSIM卡方面的業(yè)務。而中國移動方面,由于近幾年把重心放在5G網絡建設工作上,所以推廣eSIM卡的進度比較緩慢,在分地區(qū)開展,因此才有了上文的北京地區(qū)“一號雙終端”業(yè)務。
對于這個比較高端的業(yè)務,三大運營商的定價卻又相當親民。據了解,全國大部分eSIM業(yè)務的標準資費都只有10元/月左右,很有性價比。
專家表示,eSIM業(yè)務將會覆蓋物聯網及消費電子領域,取代實體SIM卡會是大勢所趨。
eSIM功能是怎么回事
關于eSIM功能,其本質還是一張SIM卡,只是“化身”為一顆SON-8的封裝IC,直接嵌入到物聯設備的電路板上,并且可以通過“空中寫卡”進行遠程配置,以此滿足運營商配置文件的下載、安裝、激活、去激活及刪除。
eSIM功能早期起源于歐美的CDMA制式手機(國內當時的CDMA手機是唯一插卡的)以及早期的iPhone手機,當年有個通俗的提法,叫“燒號”,也就是國外的運營商是把手機號“燒”進終端上的。2011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2014年,蘋果發(fā)布了Apple SIM,嵌入美英發(fā)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tài)選擇運營商網絡;2015年7月,蘋果公司和三星計劃聯手推出eSIM卡;2016年6月,GSM協會發(fā)布智能手機eSIM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獲得全球超過30家運營商、芯片商及多個智能手機廠家的支持,從此eSIM功能正式得到全球的認可。
eSIM業(yè)務或大勢所趨
物聯網項目終端數量不斷增加,但從企業(yè)角度看,為數百萬個物聯網設備更換SIM卡顯然不切實際,這給維護和管理帶來了麻煩。這時,開通eSIM功能就成了“順水推舟”的流程。
由于eSIM業(yè)務當前還只是小部分群體的需求,因此目前eSIM在我國的普及率仍然不夠高,不過,這也許只是非常短暫的情況。因為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開通eSIM功能后,跑步健身時只要戴上了智能手表,就可以輕松甩掉手機,照常打電話、發(fā)微信。尤其是eSIM落地車聯網后,將大幅提高安全系數。
雖然eSIM市場還處在發(fā)展階段,但對于運營商來說,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實體卡的制卡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關鍵是,eSIM業(yè)務和5G物聯時代密切有關。專業(yè)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設備連接數將達到300億個,這些設備不可能每個都設置外插卡槽。因此,必須依賴eSIM相關網絡技術實現聯網,對于網絡運營商來說這是一塊超大的蛋糕,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隨著5G物聯設備的多元化普及,eSIM功能必將大量應用,“一號雙終端”還只是過渡,“一號N終端”或是主流趨勢。
- 華為:5G-A+AI撬動新一輪價值轉移 AI-Centric網絡構筑數智時代底座
- 工信部:我國信息通信業(yè)站上新起點、邁入新階段、取得新成效
- 趙厚麟:我國通信事業(yè)變化驚人 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 標準基本完成,技術突破不斷:50G PON開啟萬兆光網商用浪潮
- 中國電信張德智:50G-PON產業(yè)加速成熟,支撐萬兆應用創(chuàng)新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通信網將向智能體通信網演進 帶來三大方式轉變
- 江西2024年數字經濟規(guī)模1.42萬億元 計劃到2027年累計建成20萬5G基站
- 5G-A×AI雙劍合璧:中國移動全球通升級,“五大尊享”開啟高端通信新時代
- F5G-A萬兆全光園區(qū)成AI時代標配 華為舉辦園區(qū)網絡“以光惠算”先鋒行動發(fā)布會
- 上海通信業(yè)以高質量發(fā)展成就 共慶517世界電信日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