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消息(艾斯)來自工信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5G基站數量已超96萬座,全國范圍內的5G網絡建設正持續(xù)加速。
5G作為國家新基建的重中之重,承擔著推動整個社會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催化劑角色。其中,5G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這一領域的賦能,正一步步落地并逐步開始實現商業(yè)應用。近日在位于湖北武漢的東風汽車園區(qū)內,C114現場了解和體驗了同時搭載5G自動駕駛+遠程平行駕駛解決方案的車輛。借助5G的能力,全新的駕乘體驗正在實現當中。
無人駕駛+遠程駕駛帶來無縫化移動體驗
據了解,我們此次所試乘的Sharing-Bus無人駕駛智慧巴士最早于2021年上海車展期間首次亮相,由中國移動上海產業(yè)研究院(以下簡稱“上研院”)與東風悅享共同打造,通過同時搭載L4級自動駕駛和5G平行駕駛兩套行駛方案,車輛不僅可以采用無人駕駛的自動駕駛模式,同時可以在后臺接受遠程控制實現車輛的駕駛操控,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無縫化移動體驗。
圖:Sharing-Bus無人駕駛智慧巴士。
“我們在與東風悅享在Sharing-Van解決方案的合作方面,重點參與了車輛遠程駕駛系統部分的研發(fā)工作。遠程駕駛主要有四個部分,首先車上必須有一個車載的遠程駕駛網關,可以同時對接車輛和遠程控制;第二部分是遠程的駕駛艙,可以把車上所有攝像頭的數據全部回傳;第三部分是傳輸的通道,也即5G網絡;第四個部分則是進行數據處理的云平臺。”中國移動上海產業(yè)研究院智慧交通產品二部總經理汪建球向我們介紹稱,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發(fā)現,將前述所有這些打包成一個產品后,其實可以適配于更多的車輛。“我們認為,規(guī)模化應用的車輛可能對遠程駕駛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他表示。
圖:Sharing-Bus遠程駕駛艙。
東風悅享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凱亦指出,通過5G遠程駕駛,能夠大大提升單體智能駕駛的效率。5G遠程駕駛車輛具備5G網絡通訊、視頻采集傳輸、遠程控車等主要功能,集成了自動駕駛、精準定位、分時租賃、智慧語音交互、公共出行服務等眾多技術。“5G遠程駕駛已經逐步趨向于比較成熟的技術狀態(tài),我們也在與中國移動協同推進,如何讓自動駕駛以商業(yè)化的狀態(tài)去推進。”李凱表示。
他談到,中國移動與東風集團在5G技術方面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8年,當時中國移動為其構建了一張5G專網進行5G自動駕駛測試。隨后雙方在利用5G技術的Sharing-VAN解決方案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第一代方案是在整車上的應用,到第二代則實現了艙體和底盤的分離——5G只需用控制一個電動底盤即可,底盤上面具體搭載什么樣的艙體,將由具體的應用場景來決定,借此能夠實現的功能也越來越多。
圖:搭載了Sharing-VAN解決方案的車輛底盤,可根據應用場景在上面加裝任何功能的艙體。
積淀實力技術攻堅 落地多個5G自動駕駛場景
汪建球向我們表示,中國移動上海產業(yè)研究院主要聚焦于交通、工業(yè)、金融三個行業(yè),在交通領域,通過5G、C-V2X、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攻堅,從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基礎設施建設、核心平臺研發(fā)、重點場景應用入手,目前上研院已經落地應用了多個5G自動駕駛場景。
而上研院與東風悅享聯手打造的Sharing系列5G車路協同解決方案,可針對無人巡邏車、無人清掃車、無人駕駛接駁車的各自特點和特性,重新構建車、路、交通之間的關系,為網聯自動駕駛車輛和社會車輛提供可靠安全的信息服務,為落地園區(qū)、測試場等封閉車路協同場景提供重要支撐。
圖:中國移動與東風合作案例展示。
汪建球談到,5G遠程駕駛解決方案中云端程駕駛中心的概念意味著,將來車可能在到處跑,但人不需要跟著每一輛車,萬一車輛發(fā)生故障或者有一些特殊作業(yè)場景需要人工干預,那么不需要實際到達現場,而是通過云端中心控制和接管車輛。他強調,遠程駕駛對于網絡延遲的要求非常高,人的反應時間通常在100-200毫秒上下,而現在上研院的解決方案已經可以做到150毫秒。同時,遠程駕駛也需要非常好的物體和目標識別能力,從而才能打造出更好的用戶交互體驗。
“此外,我們也在將C-V2X、高精度定位等能力植入到遠程駕駛的網關系統里,使它跟整車系統能夠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雖然最終形態(tài)尚未確定,但我們對這個產品本身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我們認為不需要把遠程駕駛系統做成一個L3級別的操作系統,有些L3以上的功能還是要交給車本身。”據透露,中國移動的這一5G遠程駕駛系統技術已經實際應用于天津港的AGV無人駕駛車輛中。
攜手打造國內最大開放道路5G智能網聯示范區(qū)
事實上,中國移動和東風合作的應用范圍不僅在東風園區(qū),還包括武漢經濟開發(fā)區(qū)。在整個武漢經濟開發(fā)區(qū)內,東風園區(qū)和部分重要的開發(fā)道路均已完成5G專網的覆蓋,并且通過5G兩大關鍵技術“網絡切片”和“邊緣計算”,更進一步促進了自動駕駛的應用落地。
“就目前中國移動和東風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來看,我們提供的是面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路協同的解決方案,構建車、路、云、網的生態(tài)體系。在這個大的體系內,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比如車輛狀態(tài)的實時上傳、路側感知數據的快速回傳、V2X信息融合處理與轉發(fā)等等,這些場景對網絡的需求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彼此間存在較大差異的,因此對5G網絡差異化服務意味著機遇與挑戰(zhàn)。”武漢移動副總經理鄧啟國在當天的活動中表示。
“比如車輛行駛的狀態(tài)、轉向、剎車等屬于結構化的小顆粒數據,對傳輸帶寬、時延、抖動不太敏感;而路側智能感知設備需要將復雜路口的數據實時上報給云中心,比如激光雷達、高清視頻攝像機等,采集的數據是大顆粒,需要5G網絡支持大帶寬、大上行、低時延。在路側固定點位,我們實測了上行帶寬100M,端到端時延控制在10ms。”
C114了解到,在工信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移動聯合武漢經開區(qū)管委會、東風汽車,建立了5G智能駕駛及5G道路測試場,通過5G SA獨立組網、C-V2X、邊緣計算和高精定位,實現基于網聯的多環(huán)境模擬、多業(yè)務演示的試驗驗證環(huán)境,打造了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5G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示范區(qū)。
目前在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國移動完成了一期27.8公里道路及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成1個MEC機房、25個5G宏站、46個5G微站,布設600余個路側智能感知單元。實現了5G+北斗高精度定位、邊緣計算管理、車輛監(jiān)控管理、設備管理、智慧交通管理等功能??梢詽M足多場景、多車型、多路況的測試需求。依托該項目,武漢市政府發(fā)出全國首張自動駕駛車輛商用牌照。二期則在此基礎上建設159公里,實現覆蓋90平方公里的智能網聯測試示范區(qū)。
汪建球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我國自動駕駛還處于研發(fā)和測試的關鍵階段,正由單車智能自動駕駛向人車路協同轉型。下一步,中國移動將持續(xù)融合創(chuàng)新能力,開放生態(tài)合作,落地5G自動駕駛場景化應用,推動下一代出行方式的革新。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