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消息(岳明)在今天舉行的2023全球6G發(fā)展大會上, IMT-2030(6G)推進組組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詳細介紹了IMT-2030(6G)推進組目前在6G方面的研究進展。
王志勤表示,全球6G發(fā)展正在從概念形成走向技術突破階段。2023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 (ITU) 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fā)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明確6G典型場景及關鍵能力指標體系,全球業(yè)界對6G概念初步達成共識。中國提出的典型場景和關鍵能力指標被ITU采納。
2019年6月,在工信部、發(fā)改委、科技部指導下,IMT-2030(6G)推進組正式成立,全面布局6G愿景需求、關鍵技術、頻譜規(guī)劃、標準研制、試驗驗證等研究,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據介紹,IMT-2030(6G)推進組現有成員單位超過100家,覆蓋運營商、設備商、芯片、終端、互聯網、IT等企業(yè),高校及科研機構等,對全球開放。
自2022年起,IMT-2030(6G)推進組面向全球各類創(chuàng)新主體,公開征集面向6G的潛在關鍵技術,6G推進組組織開展評估驗證工作,擇優(yōu)納入6G推進組研究體系。通過“社會公開征集”和“推進組內部征集”雙渠道,開展6G技術征集工作,目前已經征集關鍵技術超過500項,主要包含語義通信等基礎技術、新型無線技術及新型網絡技術等。
在6G無線技術研究方面,IMT-2030(6G)推進組全面布局7個領域,16個無線技術方向,持續(xù)拓展新的領域和技術方向。IMT-2030(6G)推進組無線技術工作組分為空口演進工作子組、新型技術工作子組、新型頻譜工作子組、融合技術工作子組、無線系統(tǒng)設計工作子組、信道測量與建模工作子組以及NTN工作子組。成立專題研究組深入開展技術研究,核心成果形成白皮書或研究報告,本次大會將發(fā)布《6G無線系統(tǒng)設計原則和典型特征》白皮書和8份關鍵技術研究報告。
在6G網絡技術研究方面,IMT-2030(6G)推進組圍繞“2+6”技術方向(其中“2”指的是網絡架構和網絡安全,“6”則指的是空天地一體組網、網絡智能、確定性網絡、算力網絡、信息中心網絡和數字攣生網絡),全面推動6G網絡關鍵技術布局,結合網絡技術發(fā)展趨勢及產業(yè)進展,加快6G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共識形成;研究成果形成白皮書或研究報告,本次大會將發(fā)布《6G網絡架構展望》白皮書和7份關鍵技術研究報告。
在6G網絡系統(tǒng)設計方面,從驅動力出發(fā),結合ITU-R提出的關鍵能力指標,梳理了未來網絡架構應支撐的十大網絡能力,提出6G網絡八大設計原則,展望了6G網絡系統(tǒng)架構,指出具備超越連接的服務能力的架構特征,形成《6G網絡架構展望》白皮書。
在6G無線系統(tǒng)設計方面,構建了6G無線系統(tǒng)視圖,提出6G系統(tǒng)設計原則和系統(tǒng)功能特征,指導6G關鍵技術選擇和系統(tǒng)方案設計,形成《6G無線系統(tǒng)設計原則和典型特征》白皮書。
具體到我國的6G技術試驗進展情況,2022年8月,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指導下,IMT-2030(6G)推進組啟動6G技術試驗,分關鍵技術試驗、技術方案試驗和系統(tǒng)組網試驗等三個階段。其中關鍵技術試驗推動重點技術方向概念樣機研發(fā),驗證技術性能,加快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化,促進形成技術共識。
2022年-2023年期間,IMT-2030(6G)推進針對太赫茲通信、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超表面、無線AI、算力網絡、分布式自治網絡、數據面與數據服務進行了測試試驗。其中,無線AI與數據面與數據服務是2023年新增的試驗內容。
王志勤介紹道,2023年參與我國6G技術試驗的企業(yè)包括移動、電信、聯通、華為、中興、中信科移動、上海諾基亞貝爾、愛立信、vivo、浪潮等。
此外,她表示,我國6G發(fā)展堅持開放合作原則,強化國際交流合作,與韓國6G論壇、歐洲6G-IA、印度TSDSI簽署6G合作備忘錄,共享6G研究成果。
- 劍橋科技:預計2025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12%至60.12%
- 標準領航·智創(chuàng)未來|中國低空經濟創(chuàng)新應用與標準化推進大會啟幕萬億賽道
- T-Mobile宣布NTN服務7月23日起正式商用 其他運營商用戶也能用
- T-Mobile宣布NTN服務7月23日起正式商用 其他運營商用戶也能用
- TikTok遭遇新一輪監(jiān)管審查
- Meta與英國政府合作促進開源AI模型發(fā)展
- 基于自適應強化學習的智能家居設備調度與能耗優(yōu)化 | 論文分享
- TikTok遭遇新一輪監(jiān)管審查
- Meta與英國政府合作促進開源AI模型發(fā)展
- 如何保護智能家居免受網絡威脅和攻擊?| 實用指南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