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大的新聞,莫過于一直宣稱不上市的小米,突然計劃上市了。
小米遞交上市申請后,也被公認為將是今年全球最大規(guī)模IPO。多家券商認為小米IPO上市后的估值可達到700—1100億美元,更有甚者給出1629億美元的估值。小米市值很有可能一躍超過530億美元京東和900億美元的百度,成為僅次于騰訊、阿里的中國第三大科技股。
小米近年財務數據表現亮眼。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小米收入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同比增長222.7%。
被“忽視”的亮點:IoT業(yè)務
僅僅八年時間,小米成就輝煌。有媒體指出,在國際科技巨頭中,實現千億元營收,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國內科技公司,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華為用了21年,而小米僅用了7年。
然而,不少人也從招股書中華麗的數字中讀出了隱憂。小米過去三年(2015、2016和2017)的營收構成上看,智能手機分別占據了其營收的80.4%、71.3%及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yè)務分別占據其總營收的13.0%,18.1%,20.5%。互聯網服務業(yè)務的營收分別占據了4.9%、9.6%、8.6%。且不論小米是不是雷軍曾反復強調的互聯網公司,其中占營收核心的智能手機業(yè)務每年都呈下滑趨勢,加之互聯網服務業(yè)務也一直維持低占比,實在稱不上小米的營收核心。而從外部環(huán)境看,IDC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361億部,同比下降2.4%;而國內的市場下滑更為明顯;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8年第一季度放緩,同比下降8%,環(huán)比下降21%。
業(yè)界公認的是,中國的手機市場從增量變成存量,市場增長步入尾聲已成定局。小米之前所以在第一季度取得佳績,海外市場貢獻了不少力量。但是從競爭環(huán)境上看,面臨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jiān)閆占孟此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小米在海外市場上,手機和智能硬件會繼續(xù)增長;而中國市場手機增長不明顯,但是IoT智能家居有增量。對比招股書中公布的數據,小米的IoT業(yè)務總營收占比連續(xù)三年穩(wěn)步增長,而小米的IoT生態(tài)鏈布局幾乎可以算是這次招股書中的亮點。
小米打造“屋內世界”智能生態(tài)平臺
小米的成功,與其說是抓住了手機換機潮中用戶開始追求性價比的思維轉變,不如說是抓住了IoT這個代表未來的大趨勢。2017年,國內物聯網產業(yè)規(guī)?;就黄?300億元,同比增長9.31%。根據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物聯網行業(yè)細分市場需求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統計,到2018年底市場規(guī)模將突破2萬億元、到2022年將接近72376億元。IoT將進入井噴式的發(fā)展期。
在小米的三大業(yè)務中,IoT的存在更像是一種粘合劑,將其他業(yè)務整合,將業(yè)務壁壘打破,進而實現整體發(fā)展與提高。
在招股書的公開信中,雷軍解釋了小米的定位: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目前小米已建成全球最大消費類 IoT 平臺,截止2017年11月,小米IoT平臺聯網設備超過一億臺,日活躍設備超過1000萬臺。
正是IoT平臺締造了小米的“生態(tài)鏈”,盤活數據資產,打通全產業(yè)鏈,打通硬件產品從研發(fā)、生產到銷售的流通渠道。無論是“用戶參與的互聯網開發(fā)模式”,還是小米線上線下一體的高效新零售,小米IoT業(yè)務構建的“生態(tài)鏈”公司集群的力量不容小覷。 通過布局生態(tài)鏈,完成了一條智能硬件與“屋內世界”的產業(yè)鏈。
萬億級“屋外”市場:特斯聯將成為下一個小米
小米的上市也讓不少人開始思考:究竟哪個行業(yè),哪種業(yè)務思路最有可能產生下一個小米?在分析完小米的商業(yè)布局之后,我們似乎能從中窺見以下幾個線索:
第一、AIoT行業(yè)是下一個引爆點,核心在“屋外”。
AI的介入讓IoT有了連接的“大腦”,AIoT融合AI技術和IoT技術,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的數據存儲于云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
也正是看重AIoT的市場前景,2017年11月,小米宣布與百度達成戰(zhàn)略合作,但2017年以后,真正能讓AIoT如魚得水的場景并非消費級布局,而是向包括車聯網、城市物聯、智能化建筑等一系列To B(Business商業(yè))和To G(Government政府)滲透,AIoT也從“屋內場景”逐步向“屋外”發(fā)展。目前國內已產生了專注AIoT城市級場景的布局公司,包括BAT、華為、智能物聯網平臺特斯聯科技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毫無疑問,AIoT生態(tài)布局或將成為下一個千億市值推手,下一個小米將在AIoT領域產生。
第二、平臺賦能,生態(tài)增值
AIoT是個萬億級的市場,術業(yè)有專攻者更具優(yōu)勢,一個公司如果可以整合處于行業(yè)各鏈條其他公司的技術與應用,便會發(fā)揮更強大的勢能。如果說小米IoT平臺代表了“屋內世界”的全產業(yè)鏈平臺,目前業(yè)界公認“屋外”的小米——特斯聯科技也通過生態(tài)平臺的布局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最大化體現。
特斯聯科技一直深耕“城市和建筑”,將自身定位于“城市級智能物聯網生態(tài)平臺”,非常重視應用平臺及技術落地;同時,它利用資源、技術優(yōu)勢,吸引在各個領域技術領先的合作伙伴,各自取長補短,不斷完善以“未來城市”“未來建筑”“特斯聯金融”為主模塊的AIoT平臺生態(tài)。
特斯聯智能物聯網的生態(tài)閉環(huán)可以這樣定義:建筑與城市作為切入點,以用戶為核心,打通不同緯度的場景,從而實現從屋里到屋外的更廣泛的鏈接。這種閉環(huán)帶來的實際落地效應也正在凸顯,在和商湯科技的合作中,商湯科技將其定義為戰(zhàn)略級合作伙伴。商湯科技聯合創(chuàng)始人徐冰之前曾經表示,商湯科技正是看中特斯聯為商湯科技帶來的賦能作用。
第三、應用落地是重中之重
AIoT時代來臨后,場景應用成為主旋律。在中國,近幾年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建設積累了廣泛的包括建筑、社區(qū)、城市的場景連接基礎。這是塊巨大的行業(yè)蛋糕,誰能將產品方案應用落地,切實幫助客戶解決場景中實際問題,誰才是真正的贏家,誰就能迅速商業(yè)變現。這最后一公里看似近在咫尺,卻是衡量各家護城河深淺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也是為什么BAT、華為、中國移動等巨頭紛紛投身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巨頭無法做到精深的細分領域,特斯聯科技、海康威視、云從科技等科技新貴也通過強大的落地能力創(chuàng)造出自身獨一無二的價值。以特斯聯科技為例,在成立兩年多的時間里,成功獲得業(yè)內頭部客戶十億量級的訂單,已在全國30個省區(qū)的70座城市實現落地服務智能項目逾8200個,覆蓋物業(yè)面積近7億平方米,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成功落地大量實際案例,構建出自身強大的“護城河”。
有媒體指出:對于小米而言,手機業(yè)務關乎企業(yè)存亡,物聯網業(yè)務則代表能走多遠。誰會成為下一個小米?或許尚難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下一個產業(yè)革命會由AIoT引領。特斯聯科技等一批耕耘于AIoT應用與落地的行業(yè)“實踐家”,或將誕生出下一個小米。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