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短視頻成為科普的推廣者,搭建起連接公眾與科學的橋梁。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4家權威機構與字節(jié)跳動共同發(fā)起全民科普活動“DOU知計劃”。活動旨在通過大眾更易接受的短視頻形式進行科普,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中國科普博覽運營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部主任王閏強在會上分享了抖音科普賬號@中國科普博覽 的科普之路。
(圖為@中國科普博覽 運營負責人王閏強)
開啟抖音科普之路
秉承著“科學可以很抖音”的理念,2018年7月19日,中國科普博覽發(fā)布了第一個抖音作品《當射電望遠鏡遇見“種族天賦”》,幽默的介紹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的形態(tài),并加入了在FAST這個“鍋”里放菜的詼諧動圖。王閏強感慨道,“前后一共花了一周時間想我們到底做成什么樣的?最后才選定了天眼FAST。結果也是喜人的,首發(fā)作品獲得抖音開屏推薦,收到6萬紅心點贊,播放量達180多萬。”
(圖為抖音科普賬號@中國科普博覽)
優(yōu)質內容成助力 抖音科普越做越火
中國科普博覽是中國科學院的網絡化科學傳播平臺,入駐抖音之后,依托原網站的海量視頻資源、科普類選題的策劃經驗、優(yōu)秀的策劃與剪輯能力,抖音號@中國科普博覽 將此前傳播效果較好的較長視頻加工成為1分鐘以內的抖音視頻,目前@中國科普博覽 在抖音上已經收獲了近40萬粉絲和40萬的點贊量。
(圖為抖音科普賬號@中國科普博覽)
在《看吶!中科院和歐空局合伙搞了個大事情……》中,@中國科普博覽揭秘了“SMILE”衛(wèi)星的運作原理,讓群眾也能了解復雜的電磁圈與空間的作用;在《地球為什么要去流浪遠方?》,@中國科普博覽也結合了社會熱點,利用多種素材快速出片。王閏強表示,“科研的過程可能會有點枯燥,但也一定會有一些是精彩、美麗、有趣的瞬間,中國科普博覽抖音號重在抓住科學的閃光瞬間,展示科學的美。”
(圖為抖音科普賬號@中國科普博覽)
從天文到地理,上天入地,中國科學博覽有著幾十家合作研究所。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制作的《獻給路癡的你……》,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制作的《別懷疑,你看到的確實是科研現(xiàn)場》,都是相關研究所的科學家,主動拿起手機,通過科學家的視角,向大眾解釋科學生活。王閏強表示,“中科院的抖音要有自己的辨識度,研究所的資源是做抖音最寶貴的財富。”@中國科普博覽鼓勵科學家拿起手機,記錄科研生活,讓更多人看到他們有趣的科研內容。
(圖為抖音科普賬號@中國科普博覽)
科普之光再擴大
截至2019年2月28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科普類創(chuàng)作者近2.7萬個,累計發(fā)布超過520萬知識科普類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5296億。@中國科普博覽作為中國科學院旗下的科普平臺,與眾多科普創(chuàng)作者一起,擔負著提升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重任。在談及未來規(guī)劃時,王閏強表示,@中國科普博覽 將會采用自制內容加上中國科學院各院所征集的同步并行,采用真人拍攝,保證效率和發(fā)布頻率。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中國科普博覽將發(fā)揮平臺的資源匯聚作用,面向各大研究所定向征集科普類視頻,并提供拍攝和制作的參考樣例,加工優(yōu)質素材。“中國科普博覽做的抖音短視頻要傳達一種科學家專業(yè)專心做科研和科普的感覺,塑造敬業(yè)、專業(yè)、樸實的科學家人設。”
利用道具和解釋性畫面說清復雜的知識,運用口語表達和流行網絡語,讓科學傳播豐富而有趣。“無論是展示科學過程的,還是展示科學知識的,還是展示科學家本身可敬可愛樸實的小視頻,這都是中國科普博覽抖音團隊的共識。”王閏強笑道。
在王閏強眼中,整個@中國科普博覽 抖音團隊將在短視頻里展現(xiàn)出科學家一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讓公眾驚嘆于科學家的執(zhí)著與努力。這是一個全民科普的時代,借助抖音平臺優(yōu)勢,中國科普博覽希望努力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專業(yè)而有趣科學世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