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不法分子借疫情實施詐騙,在疫情期間,防騙和防疫同樣重要。為此,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提出三個“切記”,教大家破解疫情期間的詐騙套路,助力市民保護好個人金融資產安全。
切記一:收到信息,切記聯(lián)系官方核實
“尊敬的乘客A先生您好,您所預定的X月X日從XX起飛的XXXX次航班因疫情防控要求已被取消,點擊鏈接或撥打航班處理專線電話13XXXXXXXXXX辦理退票或改簽業(yè)務,辦理完成即可領取100元補償金,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如果你最近也收到了類似的機票、酒店“退改簽” 信息,請一定多留心,這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設下的陷阱。這類“退改簽”騙局大多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以短信等形式聯(lián)系到受害者,信息中聲稱航班、高鐵、酒店、旅行計劃等“受疫情影響取消”,點擊信息中的不明鏈接或撥打信息中提供的客服號碼即可獲得賠償。
②在受害者根據信息提示聯(lián)系不法分子后,所謂“客服人員”會告知受害者航班因故取消,需要立即進行退改簽操作。
③隨后,“客服人員”會要求受害者提供銀行卡號,并提供銀行卡密碼和動態(tài)驗證碼等信息,或發(fā)送虛假“改簽鏈接”,要求受害者輸入敏感個人信息。隨后卡內余額便被不法分子全部轉走。
疫情當前,航班、酒店情況復雜多變,大家該如何面對這樣的騙局?捷信建議,在收到類似退改簽信息時,請切記選擇通過官方渠道核實情況,不要撥打信息中提供的電話號碼,更不要點擊信息中不明來源的鏈接。在面對向你索要銀行卡密碼、動態(tài)驗證碼的所謂“客服”時,一定要嚴詞拒絕,保障個人的財產安全。
此外,如果大家對所辦理的業(yè)務有疑問,通過捷信微信自助服務、捷信金融APP可獲得24小時自助服務指引,隨時隨地確認自己的消費情況。
疫情期間捷信提出“三個切記”,助力保護個人金融資產安全
大家也可在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對話框輸入KF獲取人工幫助。認準捷信官方客服在線聯(lián)系方式,切勿輕信第三方信息。
切記二:線上交易,切記通過正規(guī)平臺
疫情期間捷信提出“三個切記”,助力保護個人金融資產安全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正確佩戴符合標準的口罩,保護好自己,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貢獻。而“一罩難求”的情況下,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機通過線上散布購買信息,謊稱囤有大量合規(guī)口罩,吸引受害者付款。而在收到轉賬后,便立即拉黑受害者,導致大家不僅沒能購得急需的防護物資,個人財產也遭受了損失。
而除了各類防護物資外,一些打著能“提高免疫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旗號的所謂“特效藥”也冒了出來,誘騙受害者購買。其實,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文證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用于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對于大家來說,少出門、勤洗手、戴口罩、做好居家外出防護才是重中之重,在出現(xiàn)疑似情況時及時就醫(yī),萬萬不能輕信網上的“特效藥”。
捷信提醒大家,在線上交易時,切記要通過正規(guī)平臺,不要盲目相信所謂代購信息。而購買防護物資時,也要選擇合規(guī)可靠的渠道進行購買。此外,在購買時也要及時保存好相關的購買憑證,一旦不慎被騙,及時報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大家在購買物資時,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渠道。在下載捷信金融APP時,也要通過正規(guī)渠道下載,保障個人財產安全。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下載捷信金融APP。
疫情期間捷信提出“三個切記”,助力保護個人金融資產安全
如果大家是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捷信金融APP,請務必認準捷信金融APP開發(fā)者: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避免個人財產受到損失。
切記三:要求匯款,切記確認身份信息
疫情期間捷信提出“三個切記”,助力保護個人金融資產安全
疫情期間,為了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多數企業(yè)紛紛開啟遠程辦公模式。不法分子便通過盜號、謊稱身份等手段實施詐騙。不論是冒充領導、冒充親戚,抑或是冒充好友,不法分子的套路不外乎聲稱需要立即繳納一定費用,并要求即刻通過二維碼或其他形式支付費用,在支付完成后便逃之夭夭。
作為普通用戶,大家在收到類似匯款要求時,請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或其他渠道和本人取得聯(lián)系,避免因心急造成個人財產損失。此外,在收到類似消息時,也不要點擊對方發(fā)來的鏈接或掃描發(fā)來的二維碼,更不要填寫個人敏感信息。
捷信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護好個人賬戶安全,保管好自身的社交網絡登陸密碼,并及時設置雙重驗證,保證個人信息不外泄。一旦發(fā)生賬號可能被盜的情況,切記及時更改登錄密碼,并告知親朋好友。
疫情期間,捷信提醒大家一定要加強自身防護意識,遵循三個切記,無需恐慌,以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來面對疫情,讓不法分子無空隙可入,騙局自然迎刃而解。捷信與全國人民一起共抗疫情,攜手同心,共待美好未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