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騙子也開始蠢蠢欲動。其中金融網絡電信詐騙案件呈高發(fā)態(tài)勢。近年來,隨著信用卡、銀行線上貸款、消費金融貸款等互聯(lián)網貸款類產品日益普及,這一領域也被騙子盯上,成為詐騙重災區(qū)。為此,馬上金融為大家總結了幾類典型的詐騙案例,提醒廣大消費者一定要保持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先交錢才能成功申請貸款?
不少市民接到自稱某貸款平臺客服的陌生來電,聲稱可以辦理快速、大額、低息的貸款,一些正好急需用錢的受害者,便在對方的誘導下添加對方微信好友,并點開對方發(fā)來的APP下載鏈接進行貸款操作,但是通常都不會順利到賬。所謂的客服人員告訴受害者是銀行卡等信息填錯導致貸款無法成功,需先繳納數千元費用才能成功貸款,包括“工本費”會員費、保證金、服務費等多種名目…
騙術揭秘
先是拋出大額、低息的貸款產品,誘惑受害者掉進他們的陷阱,又假借一些知名銀行、消費金融貸款平臺之名,進一步騙取受害者的信任。其實無論產品、客服、還是APP都是假的。千萬別小看騙子們造假的專業(yè)性,他們如今也玩起了高科技,做出的冒牌APP、網站足以以假亂真。
防騙密集
? 天上不會掉餡餅。面對諸如快速貸款、中獎之類的誘惑不要輕易相信,要主動通過平臺官方客服渠道求證。
? 一定要認準平臺官方客服聯(lián)系方式。正規(guī)平臺都會在官方渠道(官方網站、官方微信號等)公布官方客服聯(lián)系方式。不要輕信任何主動打電話自稱客服的人員。
? 同樣,APP也要從正規(guī)渠道下載,不要隨便點擊陌生人發(fā)的鏈接。
馬上金融官方客服熱線952251
“注銷網貸賬戶”要先轉賬?不少大學生中招
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也是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的群體。比如近期有不少在校大學生接到自稱是某借貸客服中心的電話,稱國家整治校園貸,要注銷在大學期間注冊的校園貸賬戶,否則影響個人征信,需要交納一定費用就能注銷。在對方誘導下將錢打到了對方賬戶。
騙術揭秘
此類案件的套路和上個案例相似,只不過利用了大學生群體社會經驗少、對征信受影響的恐懼心理,用了注銷校園貸的理由,冒充網貸平臺客服通過電話、短信或網絡以注銷貸款賬號、影響個人征信、清空貸款額度為由編造虛假信息。
防騙秘籍
? 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要輕易將姓名、聯(lián)系方式、身份證號等信息提供給陌生人;
? 養(yǎng)成理性消費習慣,遠離網絡借貸行為
? 牢記三“不”: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一旦遭遇金融詐騙,盡可能收集證據并及時報警。
身份信息被冒用 莫名背上巨額債務
明明沒有貸過款,卻三天兩頭遭到銀行和貸款平臺催收,一查詢才發(fā)現有人盜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在多家貸款平臺申請了貸款、辦理信用卡等,并已逾期。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這類案件的受害者一般都有丟失身份證的經歷,或者被人套取泄露過身份信息。
騙術揭秘
即使掛失了,丟失的舊身份證依然可以使用,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丟失的身份證一旦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可能被利用注冊公司、辦電話卡、銀行卡、虛開增值稅發(fā)票,并利用一些金融機構的風控漏洞冒名申請貸款及信用卡,甚至是從事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給受害者的征信、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甚至“被”違法犯罪而成為嫌疑人或被告人。
防騙秘笈
? 丟失身份證后及時補辦,并且開具相關證明,可在以后遭遇麻煩時,作為憑證!
? 平時要保護好身份信息,不輕易將姓名、聯(lián)系方式、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泄露給陌生人,不要隨意向不正規(guī)的互聯(lián)網平臺上傳身份證照片。
? 另外復印件也可能被壞人利用,因此用身份證復印件辦理各類業(yè)務時一定要用筆簽注:比如:該復印件僅用于辦理XX業(yè)務,再印無效等。
? 如果個人信息被冒用,要盡快報案及和相關平臺協(xié)商。
另外,相關線上貸款機構也應提升線上風控反欺詐能力,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馬上金融自主研發(fā)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線上風控反欺詐身份核驗環(huán)節(jié),將反欺詐貫穿“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結合運用自主研發(fā)的唇語識別、人臉識別、靜默活體檢測等人工智能技術及反欺詐綜合決策,通過多維數據、指標規(guī)則以及多個反欺詐模型預測欺詐趨勢,有效防范欺詐風險。
其中人臉識別在LWF性能評測中達到99.83%的準確率,自主研發(fā)唇語識別技術,在讀錯2~3個給定數字的活體撞庫攻擊測試中,能夠100%識別活體攻擊,識別通過率達96.67%以上,識別速度達到3s以內;靜默活體識別技術對屏幕翻拍、打印照片、打印面具等各類攻擊手段可達到99%以上的檢出準確率,均處于行業(yè)領先水平。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