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電影:資本操縱下的泛娛樂產品

在藝術家眼里,電影是門藝術,在投資商眼里,電影是場生意,在大眾文化里,電影是種娛樂,而到了“小眾文化”里,電影則成了觀眾用以滿足表現欲和獲取存在感的工具。比如,我們今天看到的“彈幕”電影,嚴格意義上,我認為它已經不是電影,而是人們社交和娛樂需求不斷膨脹和積壓之下產生的“溢出效應”。

彈幕的出現是社交和娛樂需求被操縱和引導的結果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社交和娛樂常態(tài)化的年代,即便是患有社交障礙的人也可以通過網絡輕而易舉地交到朋友,網絡通訊技術的普及正使得社交成為一種流行。而娛樂則正在成為人們調節(jié)生活的必需品,放棄融入大眾化的娛樂,意味著失去茶余飯后的談資以及掌握信息所帶來的安全感。好比身為互聯網人不知“彈幕”為何物,在同行面前就會喪失話語權。

社交和娛樂的常態(tài)化,等同于取消了通常意義上的社交和娛樂,人們需要不斷地從中獲得軀體乃至心理上的滿足,導致需求成為必需,欲望成為習慣,推動著社交由淺到深,促使娛樂成為不斷強化的感官刺激。一旦停下來,人們就會陷入空虛和不安之中,仿佛被世界所拋棄了。形形色色的社交軟件和泛濫成災的娛樂節(jié)目之所以仍然大有市場,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基于社交和娛樂需求膨脹和積壓而產生的商業(yè)行為,是一種衍生品,是唯利是圖的商人操縱之下的投機行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溢出效應”。彈幕電影的出現透露出大眾傳媒日益凸顯的泛娛樂化傾向,而這種傾向的出現是被引導、操作之下的結果,彈幕電影本身是泛娛樂化的一種表現,反應出人們已經不滿于電影固有的感官刺激,繼而想進一步成為娛樂文化的參與者和制造者。

彈幕電影是掩藏在小眾文化外衣之下的“偽文化”

小眾文化是相對于大眾文化而言的,之所以“小眾”是由人群本身的興趣、審美的小眾化所決定的,他們鐘情于某一種事物,且對大眾文化持有“保守主義”的態(tài)度,甚至公開斥責流行文化的種種不是。比如搖滾音樂在中國屬于小眾文化,搖滾樂愛好者往往不希望搖滾發(fā)展成為主流文化,而且對流行音樂普遍抱有抵觸情緒。這樣一群人共同構成了小眾的搖滾文化。

反觀彈幕電影,一個彈幕愛好者絕不會因為這一喜好而拒絕前往電影院觀看正常的電影,也絕不會為保持愛好的小眾性、純潔性產生排他情緒,相反,而是希望這一愛好走向大眾,成為娛樂流水線上的一環(huán)。這是因為彈幕愛好者本身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小眾人群,愛好形成的過程帶有太多偶然性和獵奇性的成分,多數情況下,彈幕愛好者也是大眾文化的愛好者,而彈幕只不過是尋求新奇的過程中的一個偶然。

小眾文化之所以能夠稱其為“文化”,是因為事物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文化屬性,比如古玩收藏,比如漢文化,而不是單純地在新技術催生之下誕生的少數行為,彈幕電影充其量只是一種現象,還談不上“文化”。換句話說,彈幕文化是一種掩藏在小眾文化外衣下的“偽文化”,它以小眾文化的姿態(tài)向大眾群體蔓延,而恰好,后者在各種娛樂快餐和新奇文化的狂轟亂炸之下早已失去了信息辨別能力。

電影文化應該保持獨立性,正如產品不應一味迎合用戶

如今,博大眾一笑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共同追求,不論是電視節(jié)目還是劇場演出,一切都在裝腔作勢地對文化做著表面化的處理,觀眾身處其中,為獲得短暫的愉悅而放棄了意義追問和現實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哈哈一笑。文化,在瘋狂的商業(yè)追求之下喪失了它的獨立性。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究竟應該諂媚和取悅觀眾,還是應該引導大眾的審美和價值觀?這個問題一如互聯網產品經理常常遇到的問題。一個偉大的值得稱贊的產品究竟是要一味迎合用戶需求和習慣,還是要通過合理的引導培養(yǎng)起用戶正確的健康的行為習慣?目前來看,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和電影一樣,為了商業(yè)利益選擇了迎合用戶。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說周鴻祎是最好的產品經理,因為他對用戶心理的拿捏十分精準,比如大多數用戶很懶,所以就有了“一鍵清理”的設計,因為用戶有懼怕電腦中毒的心理,所以就有了驚悚的紅色感嘆號的設計。在我的理解中,人們應該養(yǎng)成保持電腦系統(tǒng)整潔的習慣,而不是像處理攢了一周的臟襪子一樣“一鍵清理”。假如我的電腦中毒了,你大可以溫柔地告訴我,沒必要裝腔作勢地嚇唬我。你利用了用戶人性中的弱點,我頂多覺得你是個精于算計的家伙,所以我認為周鴻祎不是最好的產品經理,而是最“壞”的產品經理。

電影也一樣,不能僅僅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放棄藝術堅持,降低藝術品位。一部偉大的電影一如一款偉大的產品,應該在大眾審美面前保持獨立和強硬的姿態(tài),彈幕出現之后,有些影院甚至設立了彈幕電影專廳,我認為這既是一種跟風媚俗的表現,也是大眾文化向商業(yè)利益的妥協(xié)。

王小波說:“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今天發(fā)生的一切,我們早該料到的。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4-09-03
彈幕電影:資本操縱下的泛娛樂產品
在藝術家眼里,電影是門藝術,在投資商眼里,電影是場生意,在大眾文化里,電影是種娛樂,而到了“小眾文化”里,電影則成了觀眾用以滿足表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