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背刺”分銷商

采寫/凝雨

編輯/天南

成立于2013年、靠著一把防曬小黑傘出圈的蕉下,開始講述“輕量化戶外生活方式品牌”的新故事,通過品類拓寬,打算把目標群體拓展到7.3億人群的大市場。

今年以來,蕉下風頭正旺。

3月,牽手譚維維發(fā)布的品牌視頻歌曲《驚蟄令》火爆出圈,又官宣周杰倫為代言人。

而在剛剛開張的天貓618大促里,根據(jù)久謙咨詢等三方數(shù)據(jù)顯示,蕉下一款涼感防曬服賣出近10萬件,拿下戶外服飾預售排行榜的第一名,超越了此前一直霸榜的北面。

在品牌塑造上熱火朝天、在618大促里兇悍奪魁的蕉下,卻讓下游的分銷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伴隨著品牌力的提升,從今年3月起,蕉下對分銷商的供貨價就不斷上漲,“幾乎每周都要上調一次,每次漲價幅度10%起步。”

被頻繁變價,搞得心力交瘁的經銷商李方,如今滿腔怒火,已經心生去意,“我被蕉下坑吐血了,清完這批貨就不做了?!?/p>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感知到了分銷商的不滿,到了5月25日,蕉下又調低了進貨價。

蕉下與分銷商這場隱秘而激烈的博弈,是觀察新消費品牌渠道建設的一扇窗口。

如今,無論是電商占比的提升,還是直播帶貨的火熱,都在蠶食傳統(tǒng)分銷渠道的地位,后者階段性成為品牌方的“棄子”,也就不足為怪了。

扛著DTC(Direct To Consumer,指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商業(yè)模式)大旗的蕉下,對于分銷渠道的疏離和輕看,更在情理之中。

坐地起價的蕉下,心力交瘁的經銷商

李方與蕉下的緣分,始于2019年起。

當時,在零售渠道摸爬滾打了多年的李方,在一場展銷會上初識蕉下,“它的設計很時尚很有科技感,覺得成為網紅品牌的潛力很大,我就果斷出手了?!?/p>

不久之后,李方就成為了蕉下在某新一線城市的一級代理。

雙方最開始的合作稱得上魚水之歡。當時,蕉下留給經銷商的利潤空間頗為豐厚。

李方告訴《財經故事薈》,蕉下的產品品類,大致可以分為電商款、常規(guī)款、包銷款、禮品款四類。

自李方2019年開始代理蕉下品牌,直至今年的漲價事件前,包銷款留給分銷商的利潤空間(蕉下建議零售價減去進貨價計算而得)在50%左右,禮品款則在30%到40%之間,常規(guī)款則為20%左右,電商款利潤空間最低,只有5%左右。

其中,包銷款、禮品款一般由經銷商直接向蕉下定制,簽訂一次性訂購協(xié)議,由雙方自主約定協(xié)議期限和訂單量,且一次性結清價款,因而其十分倚重渠道資源和資金能力,門檻較高。

不過,因包銷款、禮品款利潤空間豐厚,所以,深得實力較強的經銷商青睞。而且,這兩類產品在定價上的靈活度也較高,由定制方自主定價。

據(jù)李方透露,蕉下還會根據(jù)定制方的要求,在電商平臺掛出高價作為標桿,同時還會美化銷量和口碑,以此保障分銷商的銷量和利潤空間。

比如,一款包銷定制款雨傘,集采價85元,建議零售價249元,在官方旗艦店上線的同款也會標價249元?!坝辛?49元的標桿價,下游的賣家實際零售價可以輕松賣到169元左右,利潤空間很可觀”,李方透露。

常規(guī)款和電商款雖然留給分銷商的利潤空間相對較低,但也基本能和天堂雨傘等傳統(tǒng)防曬品牌打平,而且 ,蕉下整體客單價較高,所以“也有得賺”。

但最近,經銷商和蕉下的關系,卻變得微妙起來,李方甚至吐槽蕉下“卸磨殺驢”。

自3月到5月底,蕉下開始頻繁提高分銷商的進貨價——后者在蕉下系統(tǒng)里名為“集采價”。

以一款起始系列自動三折傘為例,之前的集采價是50元,第一輪漲價到55元,第二輪提升到60元,第三輪又漲到65元,建議零售價99元依舊沒變。

李方對提價不滿的同時,發(fā)現(xiàn)蕉下的電商旗艦店,卻在悄然降價——“這把雨傘,品牌旗艦店打折到了79元,電商平臺自營店更是壓價到了69元。相比建議零售價,有上下二三十元的差價,99元誰能賣得出去?!”

“集采價提升了15元,旗艦店又降價了二三十元,除去我的包裝、物流、人工等費用,還要給下游的商家留點利潤空間,根本玩不轉?!崩罘剿阃曩~很是泄氣。

一端是進貨價頻繁大幅上漲,另一端囿于蕉下嚴苛的控價政策,售價又不能自主隨意上下調節(jié),導致包括李方在內的代理商以及下級分銷商們苦不堪言。

對于分銷商來說,除了品牌商咬死的進貨成本之外,還有額外的包裝、人工、物流等成本,在進貨價頻繁上漲而終端零售價難以同步上浮的擠壓下,甚至陷入虧損。

雙面夾擊之下,李方對于蕉下的忠誠度,也一去不返——2022年,即便是疫情期間,李方在蕉下的進貨總額,大概也有800萬左右,而從2023年初至今,李方的進貨總額累計不足60萬。

心生去意的李方,最終選擇折價清理最后一批庫存,咽下50%的虧損。

相比李方這樣的一級代理商,下級小商家們對進貨價格的變動更加敏感。

“我們這種一級代理商,還能依托囤貨,對價格變動緩沖一下。小型分銷商一般不囤貨,如此頻繁漲價簡直致命?!?/p>

此前,李方聯(lián)絡的下級分銷商多達幾百個,主要以中小商超、私域團長等末端小微賣家為主。

逐層加價的體系下,越往下的分銷商進貨成本越高,對價格變動的敏感度越高、承受力越低。

事實確實如此。據(jù)李方統(tǒng)計,他下聯(lián)的數(shù)百個分銷商中,大概有三四成已經放棄蕉下,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攀升。

“以前每月有30-50個分銷商來詢價或者簽單。但整個5月,即便天氣升溫理論上防曬需求增大,累計詢單量不到10個。到了6月,一個詢價的都沒了”,李方表示。

邊緣化的分銷商

分銷商在蕉下地位較低,也跟其對蕉下的營收貢獻較少有關。

根據(jù)招股書,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線上店鋪(主要指各種平臺如淘寶、抖音上的蕉下官方旗艦店)、電商平臺(主要是指各平臺的自營業(yè)務如京東超市、天貓超市)、零售門店(主要指蕉下的線下直營店鋪、合作店鋪等)等自營渠道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171億元,6.497億、20.124億元,合計占其同期總收入的超8成;而分銷商收入分別為人民幣6767萬元、1.445億元、3.951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足兩成。

貢獻小則地位低,細讀招股書不難發(fā)現(xiàn)。蕉下在售后政策、控價政策等方面,對電商平臺和分銷商都盡顯雙標。

在付款方式方面,對于分銷商,蕉下一般要求發(fā)貨前全額付款,不授予信用期;而對于電商平臺,蕉下一般授予30至60天的信用期。

在售后服務方面,除非有瑕疵產品,蕉下不允許分銷商隨意退貨,即便是換貨,也嚴格控制在其下單總額的3%范圍內。

有服裝行業(yè)人士告訴《財經故事薈》?!按蟛糠址b品牌對于退換貨的比例控制在10%左右,多一些的可能有20%,少部分品牌在5%左右。”

不過,蕉下3%的換貨比例,雖然在行業(yè)內算較低水平,但其品控水平較高,產品質量穩(wěn)定,基本也能覆蓋瑕疵品。

而對于電商平臺,其不僅可無條件向蕉下退回缺陷產品,亦可經協(xié)商或根據(jù)協(xié)議條款退回未售出產品。

在控價政策方面,除了包銷款和禮品款,蕉下與分銷商簽訂分銷框架協(xié)議時就會約定“定價條款”,并會定期監(jiān)控、檢查、評估后者實際銷售價格,如若發(fā)現(xiàn)分銷商以低于其約定的最低價出售,就會通過提高供貨價、限制供貨品類等方式予以懲戒。

但在實踐中,由于末端的經銷商數(shù)量眾多且比較分散,蕉下對終端售價很難一竿子插到底監(jiān)管,且經過數(shù)層分銷后亦難以倒查追責。

另外,蕉下的建議零售價與其供貨價的變動往往是一致的,大部分經銷商出于盈利考量,通常也不會反常降價。

然而,不少分銷商認為,“蕉下所謂的控價政策事實上是單向的,一邊對我們經銷商嚴格控價,一邊在其線上店鋪不斷通過打折、促銷等活動變相降價,分銷商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

蕉下對線上渠道的高看與偏愛,不足為怪。

據(jù)魔鏡數(shù)據(jù),在社媒平臺上,發(fā)布蕉下相關推文用戶多為21-35歲,這些年輕用戶,正是蕉下主流的目標群體,更為偏愛線上渠道,也是直播帶貨的擁躉。

以直播帶貨為例,不僅能在短期內帶來GMV的爆發(fā)式增長,還能起到品宣的作用,從而有效承接轉化周杰倫代言帶來的爆發(fā)式影響力。

根據(jù)蕉下招股書,2021年,蕉下與超600個KOL合作,這些KOL在主流社交媒體平臺有約14億關注者,帶來45億瀏覽量;2022年上半年,與蕉下合作的KOL則達到了1577名。其中,既有李佳琦、羅永浩等頭部主播,也不乏迪麗熱巴、趙露思、沈夢辰等娛樂明星。

根據(jù)砍柴網,今年第一季度,蕉下快手官方旗艦店與6位達人合作了直播大促,其中GMV 200W+大場高達10場,最終實現(xiàn)品牌店鋪GMV增長超300%。一場頭部主播的直播帶貨GMV,可能就相當于甚至超過一個普通代理商一整年的進貨額。

不過,過度依賴電商直播,是不是利于蕉下的長遠發(fā)展,還要另說。

一方面帶貨主播的坑位費較高,且往往會要求品牌方壓價,會擾亂價格體系;另一方面,直播面向的消費群體有限,且其收益效果局限于直播時段,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可能要打個問號。

直播對價格體系的沖擊上,從蕉下晝望系列可折疊墨鏡中可見一斑。

此前,這款墨鏡的零售價是249元,分銷商的集采價為125元,但在抖音直播間里,直接降至159元,“直播和分銷只能二選一,你直播降到地板價了,分銷就玩不轉了”,李方聲稱。

對分銷商渠道的漠視,可能還會導致品牌錯失線下市場。

據(jù)華經產業(yè)研究院統(tǒng)計,2022年中國防曬服飾線上銷售市場規(guī)模為266億元,線下銷售市場規(guī)模為409億元,分別占總市場份額的39%和61%。在當下,線下市場比線上渠道空間依然要廣闊許多。

圖片來源于華經產業(yè)研究

蕉下也焦慮

蕉下此次的漲價事件并非偶然。在零售場景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如何管控日益變得復雜的渠道體系,對于新品牌和老品牌們,都非易事。

飽受苦楚的也不只經銷商,蕉下本身也有難題要解。

2022年,蕉下4月和10月兩度沖刺IPO,均以招股書失效告終,上市之路晦澀不明。

目前,蕉下采取OEM代工模式,只負責制定生產程序,把控質量標準,不負責產品日常生產,亦不自行采購原材料。這導致蕉下產品的可復制性較強。

同時,其產品溢價率較高,如前述包銷、定制款產品,終端零售價比集采價甚至翻倍,這也讓不少用戶嫌棄太貴,開始尋找平替。

在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上,“蕉下同款”、“蕉下平替”、“蕉下代工廠”等各種山寨商品,風頭很大。

對此,李方并不意外,“蕉下是一個網紅品牌,黑科技含量存疑,價格又沒有競爭力,必然會被質疑”。

為了維持高溢價,蕉下在品牌建設上大把撒幣,傾注心力。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度,蕉下的廣告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691.7萬元、1.19億元元、5.86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6%、15.0%、24.4%。而同期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1990萬元、3590萬元和7160萬元,二者的差距不斷拉大,后者降至不足5%。

2022年上半年,蕉下營銷開支即達2.64億元。2023年,蕉下在營銷方面又下了大手筆。

3月6日,蕉下聯(lián)合歌手譚維維推出音樂MV《驚蟄令》;3月27日,蕉下官宣周杰倫為品牌代言人;4月3日,蕉下再次聯(lián)合導演張大鵬和唱作組合房東的貓發(fā)布第二條MV《所有的太陽》。

蕉下在其招股書中評估“風險因素”時,也自評道,“我們已經就各種銷售及營銷工作(包括通過多種渠道的廣告和推廣吸引客戶)產生大量成本。我們的成功部分取決于營銷活動,如營銷活動不能以具成本效益及高效的方式有效吸引客戶,我們的業(yè)務、財務狀況、經營業(yè)績及前景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p>

高昂的營銷支出,或成此次蕉下頻繁大幅漲價的原因,而周杰倫代言等帶來的品牌力提升,又給了其提價的底氣。

李方猜測,“大咖代言、密集品宣無疑就是巨型吞金獸。蕉下需要想辦法分攤這些巨額的營銷費用,那么對分銷商提高供貨價就成了路徑之一,3月份開始頻繁提價的時間點也可印證這一點。”

當然,無論是蕉下還是其他企業(yè),提升毛利率都是共識。財報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蕉下的毛利率分別為50%、57.4%、59.1%,毛利率表現(xiàn)持續(xù)改善。

而據(jù)新浪財經,在服飾行業(yè),奢侈和高端品牌例如愛馬仕、LVMH、MONCLER、歌力思、報喜鳥、地素等,毛利率一般在70%左右;而大眾品牌例如nike、安踏、李寧、太平鳥、ESPRIT等,毛利率一般在50%左右。

但在持續(xù)保持增長,維持高毛利率的長期訴求下,如何在不同渠道之間拿捏平衡,則是蕉下的必答題。

值得一提的是,從3月份頻繁漲價2個月后,蕉下又于5月25日下調了價格,降價幅度大概在10%左右,“大概是感知到了頻繁提價造成的嚴重后果——經銷商們紛紛棄蕉而逃”,李方猜測。

在被問及如果蕉下繼續(xù)下調供貨價,是否會對其重燃熱情,李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會,這次徹底放棄了。供貨價格非常不穩(wěn)定,每年夏季就瘋狂漲價,淡季就瘋狂降價,今年夏季的漲價幅度和頻率更是聞所未聞,把經銷商們按在地上摩擦,誰能經得起這么折騰啊?!?/p>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3-06-09
蕉下“背刺”分銷商
采寫/凝雨 編輯/天南 成立于2013年、靠著一把防曬小黑傘出圈的蕉下,開始講述“輕量化戶外生活方式品牌”的新故事,通過品類拓寬,打...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