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兩成假視頻鑒別力差,普通人如何防假片入眼?

震驚!兩成假視頻鑒別力差,普通人如何防假片入眼?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已從科幻小說中的概念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這個技術不僅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還引發(fā)了人們對虛假信息、詐騙和身份盜竊的嚴重擔憂。據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盡管人們對于人工智能工具的認知水平極低,難以有效識別深度偽造內容,這無疑給我們普通人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這項研究的結果。盡管科技在發(fā)展,但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識別深度偽造的能力并沒有跟上。在一項涉及2000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參與者的研究中,僅有0.1%的人能夠準確區(qū)分真實內容與深度偽造內容。這種巨大的差距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在處理信息時的判斷力。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在這方面的能力似乎更弱。研究顯示,約有30%的55至64歲人群和39%的65歲以上人群此前從未聽說過深度偽造。這種知識盲區(qū)無疑增加了他們面對虛假信息時的風險。

此外,深度偽造視頻比圖像更難被識別。參與者正確識別假視頻的可能性比識別假圖像低36%。這意味著,我們可能無法僅憑感官來辨別這些高度逼真的假視頻,這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社交媒體平臺被認為是深度偽造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近半數參與者認為Meta旗下的平臺,包括Facebook和Instagram,是深度偽造內容最常見的來源,而47%的人則指向TikTok。這些數字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更加警惕這些平臺的傳播內容。

即使人們懷疑某個內容是深度偽造,大多數人也不會采取行動。只有2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在網上遇到疑似深度偽造內容,他們會進行舉報。這顯然不能滿足對抗深度偽造的需求。

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需要增強自身的信息辨別能力。這包括提高我們的科技認知水平,了解深度偽造的基本原理和識別方法。此外,我們還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不輕信未經證實的消息,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

其次,我們需要利用技術手段來增強我們的安全防護。目前市場上有一些生物識別安全解決方案帶有活體檢測功能,如iProov等,這些技術可以有效識別深度偽造內容。盡管這些工具并非萬無一失,但它們確實可以提高我們的安全性,減少被深度偽造內容欺騙的風險。

最后,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公共討論,提高全社會對深度偽造的認知和警惕性。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深度偽造的危害,共同抵制這種技術的濫用。

總的來說,深度偽造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辨別能力,利用技術手段增強安全防護,同時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共同應對這一挑戰(zhàn)。讓我們攜手應對,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創(chuàng)造一個更真實、更可信的世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1970-01-01
震驚!兩成假視頻鑒別力差,普通人如何防假片入眼?
科技發(fā)展帶來深度偽造威脅,普通人難以識別假片。提高信息辨別能力和利用技術防護是應對之道,同時參與公共討論共同應對。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