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墻外開花墻內香

“ 近日,開源領域發(fā)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IBM以340億美元收購了開源軟件公司紅帽;第二件,OpenStack Summit峰會在德國柏林召開。紅帽的收購讓第二大開源軟件OpenStack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自誕生以來,OpenStack就一直處在質疑聲中,但這并沒有妨礙OpenStack的快速成長。截至目前,OpenStack基金會的會員數已經達到10萬,覆蓋了全球187個國家,675個組織。今天我們就來聊下OpenStack。

OpenStack Summit峰會

迫于無奈的開源 卻成就了云平臺新流派

早在1988年,類似云計算概念的“網絡就是計算機”概念就被SUN微系統(tǒng)公司的合作創(chuàng)建者約翰.蓋奇首次提出,但第一個提出云計算概念走向落地的廠商卻是亞馬遜,這主要與其當時的業(yè)務模式有很大關系。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電子商務網站,高峰時,支撐亞馬遜電子商務業(yè)務交易需要極大的計算量,但平時亞馬遜卻并不需要如此大的計算力。于是,亞馬遜開始嘗試將這些空閑出來的計算力開放出來給用戶使用。

在2002年,亞馬遜向客戶推出了一項全新的業(yè)務——包括存儲空間、計算能力等資源服務的Web Service,這種早期的“遠程控制”方式就是最早期的一種云計算的模式。

但云計算真正被廣泛認可卻是在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之后,EC2的彈性擴展能力吸引了很多廠商的關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一直在研究提供類似功能的服務,畢竟這種用于研究的科研機構同樣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但一直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直到遇到Rackspace,雙方聯手后才開始將OpenStack的初級形態(tài)構建完成。

Rackspace這個廠商對于國內用戶并不是很熟悉,但當時它卻是美國排名第二的云計算廠商。雖然是美國第二大云計算廠商,但規(guī)模僅是亞馬遜的5%,。

技術上遇到挑戰(zhàn)的NASA和市場拓展上遇到挑戰(zhàn)的Rackspace開始聯手,決定將OpenStack開源,利用社區(qū)的力量來強化OpenStack的功能。于是在2010年雙發(fā)共同開源了OpenStack項目。

OpenStack在最初開源的時候主要包含兩個模塊:Nova和Swift,Nova是NASA開發(fā)的虛擬服務器部署和業(yè)務計算模塊;Swift則是Rackspace開發(fā)的分布式云存儲模塊,這兩個模塊可以一起用,也可以分開單獨用。于是,OpenStack平臺實現了類似于Amazon EC2和S3的云基礎架構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OpenStack除了有Rackspace和NASA的大力支持外,還有包括Intel, Dell EMC, Citrix, Cisco, Canonical等重量級公司的貢獻和支持,這也是其開源后發(fā)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被“父母”遺棄 卻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OpenStack的開發(fā)周期是每年固定發(fā)布兩個新版本,并且每一個新版軟件發(fā)布時,開發(fā)者與項目技術領導者已經在規(guī)劃下一個版本的細節(jié)。從2010年10月發(fā)布第一個版本以來,如今已經發(fā)布了18個版本。

OpenStack的開發(fā)者來自全球70多個組織,超過1600人。他們采用高級的工具與開發(fā)方式,進行代碼查看、持續(xù)的集成、測試與開發(fā)架構,讓版本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也能確保穩(wěn)定性。

2018年8月30日,備受業(yè)界關注的OpenStack第18個版本Rocky正式發(fā)布。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NFV和邊緣計算等用戶的驅動下,Rocky版本的OpenStack變得比以往更強大。

如今OpenStack已經覆蓋了網絡、虛擬化、操作系統(tǒng)、服務器等十多個組件,這里我們簡單介紹下一些組件的作用:

Nova:計算管理,云計算IaaS的核心,類似于Amazon EC2(ElasticComputeCloud)。為用戶提供虛擬機的管理,比如創(chuàng)建虛擬機或對虛擬機做熱遷移。

Swift:對象存儲,負責對文件進行存儲和檢索,也包括鏡像文件。

Keystone:為用戶提供身份驗證以及OpenStack服務的授權。

Horizon:為用戶提供一個模塊化的控制面板,基于django框架實現。

Cinder:塊存儲服務,為虛擬機提供虛擬卷。

Neutron:為虛擬機提供網絡連接,允許用戶創(chuàng)建自己的虛擬網絡并連接各種網絡設備。

Glance:負責鏡像管理,為虛擬機提供鏡像。

OpenStack組件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來簡單介紹下OpenStack被公認的幾點優(yōu)勢吧:

1、開放的架構:OpenStack 的開放架構,能夠減少廠商鎖定,進而降低風險;

2、社區(qū)的力量:開源軟件的一大亮點就是來源社區(qū),有來自全球的開發(fā)者的支持;

3、與公有云互補:目前的云市場環(huán)境下,混合云是未來的主流,公有云有AWS、微軟等,而私有云搭建方面OpenStack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標準;

4、靈活可擴展:OpenStack自身就是個高擴展性的系統(tǒng)。它被設計為松耦合、基于消息通信的架構,不但可以適應小規(guī)模的部署,擴展方面也完全滿足大型客戶的需求;

5.全面的支持和服務:OpenStack是一個支持一切應用的統(tǒng)一平臺;

總體來說,OpenStack作為一個可擴展的打造下一代彈性云的基礎架構,盡管它還不是很完美。但作為一個開源項目,它的吸引力確實不容小視。但在OpenStack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遭遇了各種的質疑。

例如,OpenStack在應用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支持,往往對企業(yè)的技術要求較高;不同OpenStack廠商的技術方面也存在沖突,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兼容;在技術服務方面,缺少明確的技術支持,往往讓很多企業(yè)在出現問題后不能夠快速的解決問題等等。

其實,對于技術方面的質疑對于OpenStack并不致命,畢竟一個產品、尤其是開源產品發(fā)展的初期,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OpenStack最致命的挑戰(zhàn)卻是來源于NASA和Rackspace的放棄。

對于OpenStack來說,NASA和Rackspace就像是自己的“父母”,但在2012年,NASA放棄OpenStack,轉而采用亞馬遜的云計算服務。2015年,Rackspace也宣布將客戶的業(yè)務遷移到AWS 上。

被自己的“父母”放棄也成為很多人認為OpenStack不行了的重要證據。隨后,HP和思科宣布暫定基于OpenStack的公共云服務。2018年,eBay宣布放棄OpenStack等等事件,這些對于OpenStack的發(fā)展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很多人將OpenStack比作Android軟件,認為它像Android一樣,雖然應用模塊由不同廠商提供,但沒有總體的規(guī)劃設計,導致組件一致性差,缺少統(tǒng)一的標準。甚至有人說,這種DIY拼湊的方式永遠滿足不了用戶,尤其是中小企業(yè)用戶的需求。但事實是否真如人們說的那樣,Android是否真的比不過蘋果?

對于開源軟件來說,其實在早期,要跟成熟的商業(yè)軟件來比,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劣勢的,但開源軟件的價值就是集思廣益,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短板。蘋果的IOS系統(tǒng)在前期不也把Android等廠商押的喘不過氣來,但這兩年,以華為、三星、小米為首的廠商不也已經開始挑戰(zhàn)了蘋果的霸主地位。

在OpenStack云計算市場,同樣有著在手機開源平臺上取得成功的華為,還有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以及戴爾易安信、英特爾等等國際大廠的支持,他們的研發(fā)實力有目共睹。

在最新的OpenStack峰會上發(fā)布的《2018年OpenStack用戶調查報告》顯示,相較于2017年的用戶調查,OpenStack用戶對OpenStack的熱情高于去年,也更愿意向其他用戶推薦OpenStack,這也用數據直接證明了OpenStack被看衰是錯誤的。

同時,OpenStack用戶在IT之外的行業(yè)持續(xù)增長。其中,OpenStack在金融行業(yè)的部署占比增幅最大(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8%),政府/國防(2017年的4%上升至2018年的6%)和零售/電子商務(2017年的3%上升至2018年的4%)的OpenStack部署量也有顯著增長。這些領域的突破也證明了OpenStack的穩(wěn)定性已經足夠滿足大型用戶和關鍵領域的需求。

此外,多云用戶更仰賴OpenStack。在此次調查中,78%的OpenStack用戶為多云用戶,這些用戶在OpenStack上運行的整體云基礎架構的占比為58%。對于未來多云形態(tài)的企業(yè)應用情況,OpenStack無疑具有著廣泛的市場。

OpenStack的發(fā)展 真的離不開中國力量

經過八年的努力,如今的OpenStack已經今非昔比。很多企業(yè)和個人紛紛加入OpenStack開源社區(qū),使之成為了目前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開源社區(qū)。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與OpenStack中的中國力量有很大關系。

2013年開始,中國開始出現了一批OpenStack的初創(chuàng)公司以及OpenStack技術大咖,中國公司陸續(xù)獲得OpenStack基金會的黃金會員資格、白金會員資格。

如今,OpenStack 基金會8 家白金會員中,華為和騰訊就占據了兩個席位,而20個黃金會員中,更是有九州云、中國移動、EasyStack、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浪潮、新華三、UnitedStack、中興等中國企業(yè),中國企業(yè)在OpenStack中的席位和地位正日益提升,受到全球市場的關注。

白金會員

黃金會員

OpenStack在中國如此快的發(fā)展,很大原因是由于我國目前的國家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業(yè)浪潮。自主可控的政策推動了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熱情,以九州云、EasyStack、UnitedStack為首的初創(chuàng)公司在OpenStack進入中國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而華為、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騰訊等大型企業(yè)的加入,讓OpenStack的中國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也使得OpenStack的發(fā)展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要遠超國外。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8年OpenStack用戶調查報告》中,華為、EasyStack和紅帽位列前三,這也是中國企業(yè)第一次占據OpenStack基金會用戶調查報告供應商排名榜單的前兩名,充分反應出中國新一輪企業(yè)客戶在OpenStack技術選擇上的持續(xù)看好,OpenStack已經成為中國私有云的事實標準。

當然,OpenStack在國內的快速發(fā)展,也使得國內的公有云市場大佬阿里云意識到了危機。在2018年云棲大會南寧峰會上,阿里云副總裁李津現場演講時表示:“中國只有兩種云,一種是拿來主義的云,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p>

阿里在云棲大會上這一發(fā)言一下引爆行業(yè),諸多質疑隨之而來。其中青云QingCloud《討“兩種云”檄》一文說,利用公眾對云計算市場的不了解來混淆視聽,不但狂妄自大、傲慢無禮,還違反了廣告法。

隨著事件的不斷擴大,華為云總裁鄭葉來也在個人微博發(fā)文談及云計算行業(yè)的開源和自主可控問題。他表示,不要混淆““中山裝和西裝”,不要用所謂的“自主可控”來作文章。國家非特定保密領域就應該鼓勵開放而不是鼓動所謂的“自主可控”,“如果這么強調自主可控,就應該勇敢宣布不支持OpenStack接口,不使用開源代碼?!?/p>

雖然事件已經過去,但也從側面認證了OpenStack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讓公有云的阿里云感到威脅。其實筆者感覺,對于阿里來說,未免有點小家子氣,云計算市場的體量足夠大,而且未來就是個混合云、多云的應用形態(tài),不如大方認可OpenStack的地位,聯手服務好客戶豈不是更好?

不知不覺間,OpenStack已經走了過8個年頭,對于人們常說的“七年之癢”,OpenStack已經悄然穩(wěn)步的走了過來,它逐步從青澀走向成熟,從不斷唱衰中補齊短板不斷完善自己,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道路,值得肯定。同時值得可喜的是,在這場關于云計算的變革中,中國的廠商也開始更多的參與進來,開始發(fā)揮出越來越大的價值,中國云廠商正從發(fā)展之初的跟隨到如今引領,不斷提升著中國云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科技云報道原創(chuàng)】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云報道

來源:科技云報道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12-18
一文讀懂為何OpenStack墻外開花墻內香
近日,開源領域發(fā)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IBM以340億美元收購了開源軟件公司紅帽;第二件,OpenStackSummit峰會在德國柏林召開。紅帽的收購讓第二大開源軟件OpenStack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