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業(yè)績,前兩大運營商的利潤增速都出現(xiàn)顯著放緩,這可能與去年底以來三大運營商紛紛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低價流量套餐有關,估計已有不少用戶購買這些低價流量套餐。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去年一季度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9.5%、10.5%,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則分別為5.5%、7.7%,顯示出它們的利潤增速都在放緩,導致如此結果,應該就與去年底以來電商平臺大舉投放的低價流量套餐有關。
去年底以來,先有兩家向來喜歡打價格戰(zhàn)的運營商通過第三方在電商平臺銷售低價流量套餐,29元、39元含155GB流量乃至更多流量的套餐在電商平臺銷售,這次的第三方套餐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以往的第三方套餐由第三方銷售,同時也由第三方進行激活,如此就出現(xiàn)了各種亂扣費的情況,有的消費者反映那些第三方套餐的流量存在虛標,號稱50GB流量,卻僅僅看了兩部電影就消耗完畢,這明顯存在貓膩,導致被消費者迅速拋棄。
這次的第三方套餐雖然說是由第三方銷售,不過手機套餐的激活卻是直接在運營商的官方平臺激活,而不是以往那樣通過第三方來激活,這讓不少購買這些套餐的消費者安心,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從某電商平臺可以看到這些第三方套餐評論已有多款超過10萬評論,意味著部分套餐銷量超過10萬,其中一款更達到20萬以上。
消費者選購這些第三方套餐,在于運營商的官方套餐實在太貴了,以筆者正在使用的某運營商套餐為例,119元套餐才有60GB流量,而官方營業(yè)廳顯示59元套餐才只有10GB流量,在如今5G的速率已達到1Gbps的情況下,可以說啾一下就沒了。
電商平臺銷售的這些低價流量套餐,只需39元就含155GB流量,比運營商官方便宜太多了,而且頭6個月在諸多優(yōu)惠的情況下,每月實付可以低至9元,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嘗試,而已選購了這些套餐的用戶通過口碑傳播迅速獲得許多用戶的認可。
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一張流量卡,然后將原有號碼轉用保號套餐,平時以流量卡提供WiFi,而原有號碼以WiFi共享流量,如此就可以大幅節(jié)省通信費用,這樣的方式對于勇于嘗鮮的年輕人來說頗為適合。
從運營商的利潤增速大幅下降可以看出,數個月時間已有不少的用戶選購這些低價流量套餐,導致他們的利潤減少,此前他們的數據顯示高價5G套餐帶動業(yè)績的連年增長,某運營商更表示5G套餐用戶的ARPU達到78元,而4G用戶的ARPU低于50元,可見高價5G套餐為運營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促使運營商通過第三方銷售低價流量套餐,在于用戶的爭奪,中國的手機用戶數已達到16億,比人口總數還多2億,新增用戶就是從對手那里挖肉,而價格戰(zhàn)則是爭奪新用戶的最好辦法,只是他們又不希望影響現(xiàn)有的用戶轉用這些低價套餐,于是就以這種特殊方式推第三方低價流量卡了。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