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應該為早教機器人的倫理問題買單

1959年,恩格爾伯于Unimation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yè)機器人,60年后,機器人深入至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實,在機器人發(fā)展史中,教育機器人承載著人們對未來機器人科技的重視與期待。從全球市場來看,自2011年起,全球教育機器人市場規(guī)模逐年增長,市場規(guī)模總體呈現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

2011-2017年全球教育機器人市場規(guī)模及增速

哪里有潛在用戶哪里就有市場。隨著“二胎”政策紅利顯現,“AI+早教”成為科大訊飛、獵豹等企業(yè)爭相搶占的市場,兒童機器人因其擁有訓練兒童學習能力、幫助孩子培養(yǎng)學習興趣,開發(fā)潛能等優(yōu)勢,發(fā)展速度更加迅猛。

多數人都以為他們對了。隨著80后逐漸成為社會建設主力軍,基于繁忙的工作,與上一輩育兒觀念的不統(tǒng)一等原因,更多年輕人覺得兒童機器人已經成為能大程度上替代自身陪伴的工具。

智能加身,朋輩加持,早教機器人的熱潮一波高過一波。大多數企業(yè)以“萌即正義”、“24小時陪護”、“寓教于樂”為賣點,甚至打出“兒童機器人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 “一臺機器人代替0到12歲兒童教育”等宣傳語。如日前獵豹發(fā)布近萬元兒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稱之為“真正走進家庭”、“為兒童量身定做”;小慧兒童機器人稱其能“智能教學+智能陪伴+智能生活”。

其實,多數人都錯了。再逼真的童聲、再豐富的知識資料庫,人機交互終究無法替代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兒童也只有在與自然人及社會接觸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培養(yǎng)起自己的獨立認知,這是早教機器人無法承載的。

兒童機器人與社會化倫理之戰(zhàn)

兒童陪護機器人作為一種搭載人工智能的高科技產品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如唐·伊德曾說的:“在如今的生活世界的高技術機構中,可能性的激增是多種多樣的、多元穩(wěn)定的,通常既令人眼花繚亂,也危險重重?!?/p>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柯鳴認為,從社會化和AI倫理的角度來看,早教機器人仍然存在著眾多問題,童年作為自主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機器人在其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機器倫理問題。

1.對機器人的生命性幻覺

所謂生命性幻覺(the illusion of robot animacy)指的是兒童在與機器人交互的過程中創(chuàng)建出擬人化的無力、社會、關系,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是“真實”的而不是幻覺。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學齡前兒童會發(fā)展出關于描述、解釋、對他人行為預期的設想等認知技能:當兒童18個月時,開始稍微理解人為一種意向性的生命實體;3歲時,才能理解人們的思維、情感、行為之間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關性、因果性,這種認識為兒童的思考與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礎;甚至到4歲,部分兒童的心理認知仍然未完全發(fā)展成熟,無法完全理解他人思維。

由于兒童機器人具有語音、行動等重要的擬人性特征,將兒童投入該環(huán)境中,機器人可以結合視覺、聽覺和觸覺形成“擬人化”的存在,并構成兒童一定的生命性幻覺。兒童常會把機器人視為有生命的個體,會認為其有思想、會疼痛,是自己的朋友。

顯然,將機器人看作一種生命是不道德的?;谏曰糜X建立起的“友誼”,并不能鼓勵個體培養(yǎng)“同理心”,機器人與個人之間不存在給予與承擔,此種關系也無法鍛煉兒童的移情與友誼。

2.遭受非安全依戀危險

兒童依戀理論認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具有影響發(fā)展的先天氣質,這使得兒童在成長中與陪護者之間存在情感依戀關系。若兒童2歲前未與陪護者間形成親密依戀關系,則會影響兒童社會化進程和人格發(fā)展。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親子依戀實驗顯示,兒童的依戀方式主要分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其中大部分兒童的依戀方式屬于安全型,即在母親陪伴的場景下其能獨立探索環(huán)境,當母親離開時會心煩焦躁不安。

在兒童機器人陪護的過程中,機器人通過觸摸、語音識別、語言互動、人臉識別、跟蹤定位、目光捕捉等方式與兒童進行交互,對兒童形成“擬陪伴感”,從而一定程度上替代母親陪伴。

但是,當兒童與機器人長時間共處并形成某種信念,其可能形成對機器人的不安全依戀關系,進而遭受一種病態(tài)的依戀錯亂(即兒童將對母親的依戀轉嫁至機器人身上)。事實上,這種依戀是非安全的,每一個孩子需要量身定制的親密溝通方式,這一切只有父母才能夠給予。

3.機器時代下的“原始兒童”

誠然,機器化簡便了許多兒童學習方式,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了兒童機器人的主要賣點,但與此同時,也不斷削減著兒童的社會互動。實際上,群體學習過程在認知發(fā)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社會互動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必要因素。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6-7歲的兒童認知發(fā)展中,其“私人演講”會完全內化,而年長兒童能夠進行邏輯思考,都是因為其從社會中獲取的成人說話方式和現實表現。

但是,當兒童機器人陪護取代父母及其他人員陪護時,孩子與社會人的交流機會減少,甚至是被淹沒了,兒童由與人交互變成了與“擬人”的機器交互,社會化推進的過程中,兒童幾乎變成了機器下的“原始兒童”,其可能侵蝕社會關系的基礎,存在著將個人與其他社會關系切割的可能性。

此外,機器人自身的結構性對于兒童健康來說仍是挑戰(zhàn)?;谀壳盀槿怂嵅〉摹癷pad+攝像頭”問題,電子屏對兒童眼鏡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有研究表明,人類通常眨眼頻率是每分鐘16次到20次,但面對電子屏幕會減少6-8次,這無疑對兒童視力保護存在危險。此外,微波輻射、隱私侵犯、看護“對象化”等等問題,依然是兒童機器人難以解決的“社會化之痛”。

12下一頁>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2018-04-11
兒童不應該為早教機器人的倫理問題買單
1959年,恩格爾伯于Unimation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yè)機器人,60年后,機器人深入至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實,在機器人發(fā)展史中,教育機器人承載著人們對未來機器人科技的重視與期待。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