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與小米:上揚的微笑與下行的隱憂

文丨陳選濱

來源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一如既往的白鞋牛仔褲,上著西裝外套,梳著油亮整齊的發(fā)型,在最新的小米發(fā)布會現場,雷軍來回踱步,頗為激昂地講述的關于小米的一切,產品、理念、發(fā)展與未來,等等。

他是場上唯一的焦點,也是小米最具權威力的發(fā)言人,向市場與大眾傳遞著小米的聲音。

這時,在雷軍的話音之后,現場不由的響起了一陣掌聲與笑聲。

原來,他還是談到了那個問題,最被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小米對于友商的態(tài)度。只是這一次的發(fā)言,出乎意料的少了一點尖銳,反而多了幾分包容,令人玩味。

他說道:“......我覺得擁有華為這樣的友商是我們小米最大的幸運,因為最懂你的人肯定是友商,最愛你的人也是友商。我們和友商攜手同行,相愛相殺。”

說完,掌聲響起,笑聲起伏,燈光之下,他也露著憨實的笑容,看向場下。

不得不感慨,從此前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到如今的“攜手同行,相愛相殺”,在雷軍的言語中,小米的態(tài)度已然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

手機敗走國內市場,小米慫了嗎?

事后,有部分網友對此次發(fā)言做出評價,或說雷軍是在與友商的競爭下認慫了;或說小米只是想蹭一波華為的熱點;眾說紛壇,也確實成為了一個不小的熱點話題。

種種議論的背后,都離不開華為在2019年第三季度的強勢表現,華為手機在國內市場一騎絕塵,又火速入局智能家居領域,步步緊逼之下,皆是小米的城圍。

據IDC數據顯示,2019年Q3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為9890萬臺,同比下降3.6%。在整體環(huán)境仍處于下滑階段,華為與小米的差距仍在不斷拉鋸。

一方面,華為在本季度的市場份額高達42.0%,同比增幅64.6%,是蘋果(增幅5.6%)之外的上行品牌。

另一方面,小米的市場份額僅有9.8%,位居國內市場第四,同比下降30.5%,在國內市場面臨的增長壓力依舊嚴峻。

當然,放置在全球市場來看,兩者的差距會有所收窄。據數據顯示,兩者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大約存在10%的差距。

此外,在IoT領域,華為在八月攜“智慧屏”的新概念強勢入局,攪動智能家電市場,帶了一波節(jié)奏。

盡管,據小米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Q3小米電視仍保持中國第一的出貨量,華為智慧屏的入局未能撼動小米電視的市場地位,但對于小米而言,這依舊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眾所周知,小米的「手機+AIoT」雙引擎核心戰(zhàn)略是雷軍最具遠見的一個發(fā)展思路,也是未來支撐小米發(fā)展的中心主線。

如今,華為手機的攻勢已經讓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敗走,AIoT背后的智能家居市場也被推至前線戰(zhàn)陣。若是扛不住華為的進擊,小米等同于核心盡失,這樣的威脅不得不防。

交戰(zhàn)智能家居,小米的軟肋或許恰是華為的利劍

梳理一下華為與小米在智能家居的產品線,相比于華為的有限產品,小米的智能單品覆蓋家居生活的各個場景,更加齊全與豐富。

所以,小米常常被定義為智能家居市場的主流玩家,而華為直到推出智慧屏之前,旗下的家居單品更是鮮少有人提及。

但是,盡管是“大而全”的小米與“小而少”的華為對比,兩者的未來勝負依舊不能在現在做出判斷。

究其原因,智能相對論認為,就在于智能家居市場尚未迎來真正的成熟期,當前的技術、普及程度、市場規(guī)模等都不足以成為未來發(fā)展的判斷依據。

在此,我們可以簡單的舉個例子來論證,而這或許也恰是小米最應該提防的發(fā)展軟肋。

比如,當智能家居進入全開放階段,“圍墻花園”被拆除,市場或將迎來真正的爆發(fā)期,屆時也極有可能是市場“失控”的階段,小米是否仍具有當前的產品線優(yōu)勢?

如今,智能家居的體驗大概可以比喻為圈在圍墻內的未來生活,入口少而窄,品牌之間斷層顯著,不具備普及性。

主要表現為各大的品牌之間的入口不具備兼容性,鮮少能與其他品牌的智能設備鏈接,如小愛同學控制小米單品,卻進不了其他品牌的智能生態(tài)。

這樣的現狀,在某種程度而言,既成了小米向外擴展的限制,也成了小米家居的護城河與生態(tài)優(yōu)勢。

“我之所以選擇小米,一是看中它的性價比,二就是他們家的產品齊全嘛!在裝修新房的時候,只需要一個全家桶,基本上不用混搭其他的品牌......”有粉絲在智能相對論的交流群里分享道。

不得不說,現階段小米完善且豐富的智能產品線仍是市場少有,足以成為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關鍵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當前AIoT入口的限制促使各大廠商對各自智能家居生態(tài)守而不攻,閉門發(fā)展,也間接造就了如今相對有序的市場現狀。

但是,一旦智能家居的開放標準被建立,入口限制被打破,這種“有序”也隨之落幕,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tài)面臨的或將是整個市場的紛爭。

在這種情勢下,未來的市場將進入什么樣的局面?——“少數”的大公司做入口,“無數”的小公司做單品,將市場的任意一個空白處填滿,大致如此。

經濟學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跟風行為,如今IoT的羊群大抵被圈在技術的欄桿之內,小米是為數不多有能力出圈吃草的一只。只要欄桿拆去,羊群便會紛至沓來,與小米爭食,這是現實。

屆時,在“羊群規(guī)模”的市場沖擊下,小米花費多年所建立的產品線優(yōu)勢也或將蕩然無存。

而在智能家居的入口處,此時華為、阿里、京東等互聯網科技公司都虎視眈眈,這恰是小米最值得警惕的一點。

特別是華為,作為小米口中的友商,華為的進取與克制尤為致命。一方面,在智能手機市場,華為增長迅速,牢牢把住物聯網的一大入口。

另一方面,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的主流產品并不多,主要集中于路由器-音響-智慧屏(電視)三類,恰是近幾年呼聲最高的IoT入口?;蛟S,可以以此做出推測,華為之意并不是整個家居市場,僅是入口而已。

如此,小米面對華為,基本上可算是百味雜陳了!

攜手同行?小米與華為能有幾分合作的機會

一個是以通信科技為主的技術型公司,一個是以智能硬件為主的產品型公司,華為與小米作為當前中國最具話題性的兩大科技企業(yè),各自的走向都影響著中國市場的未來發(fā)展。

若華為無意進入智能家居的深層市場,那么小米與其兩者之間的未來競爭或許便少了許多摩擦點。

那么,是否意味著兩者在未來是否有機會如雷軍所說——攜手同行呢?

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與小米的角力點在于AIoT的入口載體。若是兩者達成合作,必然有一方存在妥協的退讓。

而在這一點上,華為推行“1+8+X”戰(zhàn)略,自家體系的產品主要集中在“1+8”,恰好全是入口級產品,即1個主入口,當前形態(tài)表現為手機,8個輔入口,家居領域主要形態(tài)為電視與音響。如今這條“1+8”產品仍在補充擴展階段,比較有限。

“X”是一個泛概念,屬于華為未來的生態(tài)愿景,未來華為向其他企業(yè)輸出技術、芯片、系統等,聯名一起打造生態(tài)品牌。這種模式接近于當前的小米生態(tài)鏈。

綜合目前的產品線、技術、市場份額與生態(tài)愿景來看,華為對AIoT的入口勢在必得,且當前的產品線比較有限,尚不足以構成生態(tài)圈。

所以,兩者的博弈或許只能是小米進行妥協,讓出部分AIoT的入口,向華為開放小米生態(tài),再專注于后端的家居單品覆蓋。

然而,這樣的設想幾乎不太可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

即使現在的智能家居市場不算成熟,但小米電視連續(xù)保持中國第一的出貨量,米家智能音響的表現也不算太差,在AIoT入口處小米還是有著自己多年經營的底氣在。

向華為開放小米生態(tài),既不見得有多少增長助力,反而還存在以自家生態(tài)穩(wěn)固華為入口的可能,仍舊是一次未知的利弊權衡。

而且,如今第三季度已經過去,華為的智慧屏當季首發(fā)未能撼動小米電視,未來進入市場拉鋸,也不見得會有太突出的表現,小米有恃無恐。

除非有革命性的新技術或AIoT的應用爆發(fā),才能托得起華為“智慧屏”這個超前的概念。

所以,就智能家居領域而言,小米的憂慮并不在眼前,而是未來。

若到了上文提及的“全開放”階段,AIoT建立起統一的開放標準,將整個市場點燃,屆時就算小米妥協,或許也沒有什么意義。

作為一個“老牌”玩家,未來的小米將迎來多線作戰(zhàn)的局面,一方面在AIoT入口處需要與華為、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yè)“搶座”,另一方面得在家電領域與大廠商(海信、海爾等)、小廠商(智能家居的單品制造商)拉鋸、防守,等等。

可以說,現在小米的場子鋪的有多大,未來需要應對的市場防守或許就有多么嚴峻。

寫在最后

“小米的IoT最后可能會成為培育市場的先驅......”在智能相對論的交流群里,有人不免憂慮的說道。

盡管,從當前的市場反饋來看,小米的發(fā)展或許面臨一些坎坷,但未來如何,卻沒有人能在此刻斷言。

在小米的發(fā)布會上,雷軍繼續(xù)著他的發(fā)言:“我們和華為相互比拼、相互超越、共同成長。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覺得中國需要更多優(yōu)秀的科技企業(yè)......”

至少,在這一刻,雷軍讓外界看到了一個進取、自信與包容的小米。

現場的掌聲時起彼伏,雷軍在踱步之間似乎找到了一個適合的位置,駐足,微笑的看向場下,在燈光匯聚之處——

那是雷軍的笑容,小米登榜的輝煌,和一份言語之外的隱憂!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11-12
雷軍與小米:上揚的微笑與下行的隱憂
事后,有部分網友對此次發(fā)言做出評價,或說雷軍是在與友商的競爭下認慫了;或說小米只是想蹭一波華為的熱點;眾說紛壇,也確實成為了一個不小的熱點話題。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