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個月,2018年就將成為“過去式”了。這一年,參加了很多場活動,見了很多行業(yè)內的朋友,收獲頗豐,感慨也頗多,尤其是對今年的云計算市場,又有了重新的認識。
又到年底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云計算市場這一年的變化。
云不再僅僅提供 水和電的功能
云計算發(fā)展之初,對于云這個概念很多人是很難理解的。記得當時被用來解釋什么是云計算的例子——云計算就像我們的水和電一樣,有了云計算,我們就不再用每家都打井喝水,買柴油機發(fā)電,只需要我們從云端直接購買我們需要的計算力就可以了,就能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計算資源。
在早期,這個解釋的確讓很多像我這樣的“初期小白”對云計算有了一個大體的理解。云計算廠商就像自來水公司和發(fā)電廠一樣,由他們統一的提供計算力,自來水公司的管道,電廠的電線,就像我們今天的網線一樣,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
但隨著云計算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云計算與水和電也有的一些區(qū)別,云計算廠商不僅僅需要提供“水”和“電”,還要告訴企業(yè)如何將這些“水”和“電”應用到自己的公司。這也就是后來人們將云計算分為三層架構IaaS、PaaS和SaaS,“水”和“電”更多的提供的只是IaaS功能,而PaaS和SaaS功能其實往往成為一個云計算廠商的“成敗”關鍵。
其實,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廠商之間的IaaS技術差距反而會逐漸縮小,而且云計算市場是個更自由的市場,競爭參與者更多,這樣IaaS廠商的盈利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所以,如今,PaaS和SaaS往往是決定這家云計算廠商在市場上決定勝負的關鍵。
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需要做的事情是幫助企業(yè)將應用管理起來,運維起來,而不是向他們講述這些概念。云計算需要打上行業(yè)屬性。對于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來說,聚焦行業(yè)是唯一出路。打造典型案例、總結行業(yè)特性、形成行業(yè)普適解決方案,快速復制,這才是推動中國云計算發(fā)展、推動中國企業(yè)轉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多云已到來,數據是核心
多份關于云計算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用戶已經開始采用或計劃采用云計算服務,云服務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yè)首選的服務提供方式。
但隨著云計算服務在企業(yè)中的應用,人們發(fā)現,單一的云服務幾乎很難滿足企業(yè)用戶的所有需求,一個企業(yè),對計算的需求可能是多樣化的,有的需要安全性,有的需要性價比,有的則需要合規(guī)性,等等,這樣單一屬性的云很難在企業(yè)用得到廣泛應用。
于是,多云”應運而生“。所謂的多云,其實是包含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物聯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IoT、邊緣計算都在一起的狀態(tài),這才是一個企業(yè)采用云的真實的現狀。企業(yè)在采用云的時候,可能包含幾項或者全部,但單一的情況幾乎滿足不了企業(yè)的需求。
對大多數IT部門來說,強制采用單一標準并不合理,但選擇過多標準會帶來不必要的開銷。大多數運營正常的企業(yè)可以容忍每個類別有2到6個選擇。多云的狀態(tài)已經越來越得到用戶的認可,廠商們也看到了這一趨勢,亞馬遜和谷歌提出了“反向混合云”模式,這是一種以公有云為主,私有云為輔,將公有云技術在企業(yè)數據中心中實現的模式,典型行業(yè)場景以互聯網為主。
在走向多云的道路上,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各有各的方式。與此同時,傳統的IT基礎架構提供商們也提出了多云狀態(tài)下的基礎架構服務。一方面搭建自己的私有云平臺,另一方面,與全球領先的云計算廠商合作,與AWS、Azure、OpenStack構建混合云解決方案。
多云部署允許組織在不同的云中部署復雜的工作負載,同時仍然單獨管理每個云環(huán)境。這種系統增加的效率將使其成為未來一年云計算的主導力量。實際上,調研機構IDC公司預測到2018年85%以上的企業(yè)IT部門將投資并采用多云架構。
撥開多云的迷霧,數據才是企業(yè)的核心資產。多云再復雜,是一個現狀,亦是一種手段。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需要以企業(yè)數據為核心,通過對企業(yè)IT環(huán)境的理解,來有針對性的進行企業(yè)IT環(huán)境的改造,納管現有環(huán)境,立足企業(yè)數據,按需提供云計算服務。
數據是企業(yè)的“命脈”,保證數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是企業(yè)的基本策略,企業(yè)的核心數據和非核心數據分別選擇私有云和公有云存放。為了保證業(yè)務的連續(xù)性,或原有的應用架構在短期內無法適應公有云,企業(yè)將原有應用保留在傳統數據中心,而將新應用部署在公有云上。傳統的IT架構不能靈活、快速擴展IT資源,企業(yè)將公有云作為IT資源的補充。多云的確可以保證企業(yè)數據的需求。
云+IOT+AI 未來的云模式?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云計算已經不是在簡簡單單提供計算的能力,還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更多的行業(yè)特性的需求,而數據則是每家廠商的核心“資產”,如何讓這些資產與云結合,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是未來決定云廠商成敗的“關鍵”。
如今,云計算+AI的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廠商認可,AI的加持將云計算廠商能夠更好的去企業(yè)數據中心了解到這個公司的特性,從而得到更多的幫助企業(yè)成長的源動力。
企業(yè)原有數據在云的加持下成為增長的動力,那么企業(yè)未來的數據收集同樣重要,云+AI+IoT的方式則讓云廠商掌握到了企業(yè)用戶發(fā)展的命脈。在云+AI+IoT的架構中,云計算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基石,AI+云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大腦,而物聯網就是其眼睛、鼻子、耳朵和四肢等。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合則互利。
根據調研機構Gartner公司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上升到至少200億臺。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隨著物聯網設備數量的增加,人們應該期望云計算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很快,人們將需要一個基于云計算的個人存儲驅動器來保存其所有個人移動設備上創(chuàng)建的各種文件。這包括文檔、圖像和視頻。這些和其他一些需求將導致云計算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驅動物聯網的發(fā)展,人們應該期望在2018年看到大量的實際應用。
未來,云+IOT+AI結合的模式將成為更多的企業(yè)采用云計算的方式,而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們也將豐富自己云服務的方式,為云服務加持上更多的發(fā)展動力。
2018年的云市場,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讓云服務需要AI和物聯網技術來加持,為客戶提供更多的轉型支持。與此同時,廠商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深化到客戶的應用中去的重要性,不能只做傳統的“水”和“電”,還要教會用戶如何使用水”和“電”。
【科技云報道原創(chuàng)】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云報道
來源:科技云報道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